您的位置:首頁 ->> 智囊闊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民粹主義的演化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0:03:18  


 
  三,台灣民粹主義氾濫的顯性後果

  在代議政治盛行的當代世界,民粹主義代表著消解與重構的力量,它主張的大眾政治、直接民主具有一種反建制的本能取向,成為主流政治精英眼中唯恐避之不及的“洪水猛獸”。當前,一股新的民粹主義浪潮正在襲擊歐美,威脅著西方的自由民主體制,而在被民粹主義折騰了近40年的台灣地區,嚴重的破壞性後果早已顯現。

  1,民粹主義是台灣民主異化的罪魁禍首

  現代政治並不止自由民主一途,但是在第三波的大浪潮中,台灣政治轉型走的正是自由民主之路,衹可惜相伴而行的民粹主義將台灣日益帶離自由民主所關切的分權制衡、平等多元、寬容理性等價值。無論是李登輝的“民粹威權主義”還是陳水扁、蔡英文的“民粹民主主義”,台灣的政治生活一直沒有擺脫過民粹主義的糾纏,始終沒能走上自由民主的軌道。時至今日,民粹主義已經不僅僅是台灣民主政治的“隱憂”之一,〔36〕已然成為現實的威脅了。

  民粹主義對台灣政治的破壞體現在以下層面。其一,導致台灣政治缺乏理性討論的空間。大眾參與、大眾民主在現實中更多依賴激情動員,政治人物對“人民”的直接召喚就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情感動員之上,如“台灣人民”這一稱謂本身就是一種極富情感色彩的召喚。深知民粹威力的台灣政治人物在選舉機制的激勵下,通過族群認同、國家認同和政黨差異認同等種種議題進行動員,“這種感性而非理性的訴求,讓台灣社會逐漸形成一種特殊的‘民粹式的民主文化’,導致台灣社會缺乏理性政策辯論的空間”,〔37〕“台獨”勢力將身份認同這一類文化議題泛政治化,就是利用文化的感性認知來為強制性的政治動員服務,從而導致真正理性的思考被壓抑。

  其二,導致台灣低水平的權力制衡。在民主政體中,一個高水平的權力制衡機制應該同時包含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根據奧唐奈的觀點,人民對於政府的選舉課責是縱向的課責,橫向的課責主要指政府機構之間相互的監督與牽制,以及建立法治或司法獨立的基礎。〔38〕民粹主義崇尚的是一種自下而上的縱向權力制衡,如民間力量藉助非正式的體制外渠道向權威、精英或官僚發動課責。在台灣,由於社會運動十分活躍和在野黨刻意推動,縱向制衡或垂直課責的大眾認同度和參與度都很高,但台灣學者張佑宗的定量研究發現,台灣民眾對橫向制衡的支持,要比垂直制衡少很多,衹有34.3%的民眾同意大有作為的政府應受到“立法機構”的牽制,多達76.1%的民眾反對廢除“立法機構”和選舉。〔39〕這從側面反映了台灣的權力制衡機制在功能上是有缺陷的。

  其三,導致政治權威缺位,社會共識難以形成。選舉催生民意政治,政治人物被民意所裹挾,漠視責任,不敢作為,這是民粹主義的通病,一旦民意成了最高權威,甚至凌駕在法律規則之上,執政當局的政治權威就無從談起了。“太陽花學運”和第三勢力正是利用了主流政黨、現有制度或機構的權威弱化而發起挑戰,“在台灣的政治生活中,對權威的懷疑與蔑視是經常出現的現象。在藍綠鬥爭的語境下,是非標準越來越模糊”,〔40〕政治權威弱化甚至缺位的結果除了造成政治與社會秩序的混亂之外,還使得社會共識難以建立,因為多元社會的基本共識需要有一個中心權威,需要一種核心價值。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