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十三五”金融如何改革

http://www.CRNTT.com   2015-11-08 08:18:29  


 
  第五,綠色發展指引產業升級。

  “十三五”中國經濟增長更加注重環境約束,如新能源汽車作為符合綠色發展要求的產業位列中國製造2025十大重點產業的名錄,或將帶動製造業升級以及服務業發展。“十二五”期間後三年,服務業占GDP比重超過工業且一直保持比重上升態勢,截至2015年三季度,服務業占比上升到49.5%。

  未來若要實現綠色發展,通過進一步開放服務業促進其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是方向之一。而金融方面,構建中國綠色金融體系,發展綠色債券市場、綠色股票指數、綠色保險等,將帶入更多民間資金投入到綠色產業,也有助於推動“十三五”產業轉型。

  文章指出,機遇與挑戰同在。未來五年中國還不可避免的面對如下挑戰:

  第一,超級大國美國的挑戰。

  近幾年以來,中美兩國有關南海爭端、網絡安全等話題一直熱度不減,而亞投行申請事件、TPP孤立中國等又將兩國在金貿領域激烈角逐體現的淋漓盡致。特別值得關注的是,中美兩方如今談判往往以指責對方開始,如美方常常抱怨中國政府對於企業在能源、土地等方面實施不公平的補貼,以及中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而中方則不滿於美方的管制高科技產品對華出口、對中國企業在美投資准入實施限制等問題。

  今年4月中國外長王毅曾在高層發展論壇演講中提到,現有的國家秩序中的缺陷,即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總以自身利益為出發點,不太關注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中國的外交理念是合作互利為出發點,並希望以此改進國際關係的準則。而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也表態,中國不認為現有的國金融機構實現的是最佳行為準則,中國主導的亞投行不會照搬,會更多的考慮發展中國家的訴求。

  此次“十三五”建議,中國提出提高我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考慮到中美摩擦背後的實質是“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的傳統衝突”,預計“十三五”中美雙方在經濟、政治、外交領域的摩擦將不斷加劇,中美BIT談判或將進展緩慢。而應對中美關係的重塑與調整,中國需要加強雙邊與多邊合作,特別是與歐洲的合作以應對,考慮到中歐關係交好,歐洲難民潮加劇了歐美間隙,“十三五”是中歐合作應對美國超級大國挑戰的關鍵時期。

  第二,國企改革與穩增長目標能否兼得?

  改革的加速推進從長期來看有利於進一步釋放紅利。近期一系列文件也釋放了“十三五”改革利好,例如,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方面,從2018年起,正式實行全國統一的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價格改革方面,“十三五”中期,競爭性領域和環節價格基本放開;財稅改革方面,以稅改為突破口;金融改革方面,全速前進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國企改革方面,儘管頂層設計與相關配套文件下發,但不少關鍵問題如何演化尚待觀察:例如,大舉提倡國企高管限薪,保留行政級別如何真正做到激勵相容、政企分開?國有股強勢如何激起民間資本熱情以實現混合所有制?特別是產能過剩困擾中國經濟,亦凸顯政策難題。

  具體來看,如果不抑制政府投資的衝動,產能過剩得不到解決甚至會愈演愈烈,而其引發的連鎖反應,不僅對中期經濟增長有一定制約,也會導致生產要素價格扭曲;反之,如果壓縮產能,採取不破不立,關停並轉勢的方式,也會短期內影響經濟與就業。毫無疑問,國有企業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國企改革與穩定經濟增長兩個目標如何兼得尚待考驗。

  第三,資本項目開放與金融協調監管的困難。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建設,加強統籌協調,改革並完善適應現代金融市場發展的金融監管框架,健全符合我國國情和國際標準的監管規則,實現金融風險監管全覆蓋。

  回想今年年中發生的股災,雖然造成了20萬億財富蒸發,但很難想象,如果此輪股災發生在資本項目開放之時,後果將何等的慘痛。如何在“十三五”利率與匯率市場化、資本項目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深入的階段,做好金融協調監管顯然關乎金融穩定。

  毫無疑問,本次股災暴露出“一行三會”協調監管十分薄弱。現有中國“一行三會”體制下,央行專注於貨幣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而銀監會與證監會、保監會分別覆蓋銀行、證券、保險等三大領域的監管,導致金融市場的機械分割,不能適應金融機構混業經營的新情況,難以形成高效、一體化的金融市場監管體系,灰色地帶更容易形成監管真空。

  建議以“十三五”加快部門改革步伐,成立由國務院分管領導、人民銀行、財政部、三個監管當局等領導組成的“金融穩定委員會”,整合監管資源以進行更高層次的宏觀審慎混業監管,才有助於達到監管的規模經濟,降低監管成本的同時防範系統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