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石之瑜:新南向 在越南成為代罪羔羊

http://www.CRNTT.com   2016-08-11 00:28:23  


  中評社台北8月11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越南與中國關係不睦,越人私下處處抱怨。對於台北而言,似乎是好消息。所有國際關係理論都告訴讀者,台越結盟理所當然,台北也做如是想。但在實踐中,越中關係或兩岸關係愈緊張,河內對台灣愈敬而遠之。台北不察於此,所以對越政策至今仍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這是為什麼新南向政策在台灣如火如荼推動下,卻似乎未能得到河內方面的青睞。近年甚至一連發生反華事件、台塑事件與蘇治芬事件。這些不宜簡單視為是個別事件,而是有結構性因素作祟,對新南向構成摸大挑戰,值得探究。

  結構性因素分成兩層,一種是“權力均衡”的結構,也就是河內如何在北京、台北之間合縱連橫,利用兩岸之爭,迫使台北讓步,亦即對台北打中國牌。另一種是“關係均衡”的結構,則是利用對台政策向北京表態,作為對中政策的調節閥,亦即對北京打台灣牌。

  第一層結構因素是權力均衡的因素,出現在兩岸關係以及越中關係不好的時候。首先,當兩岸關係不好的時候,台北需要拉攏河內,成為公開的秘密。就算無此政策,河內也可能有這樣的印象。在深信台北陷在需要奧援的脆弱處境,就給了河內予取予求的誘因,因此河內對台的談判或管理就趨於強硬。

  當越中關係緊張的時候,河內因為國力相對不足,需要建立自己對抗中國的力量,既然物質力量有限,便重視精神力量,乃對在越華人採強硬政策。在越的台灣人也屬華人,不但生活文化與相貌是華人,在投資與工作場合實際也與陸人結盟,對付台灣人就等於對付了中國人,有助提高士氣,發洩民怨。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