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傳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海絲”催生中國南海新戰略

http://www.CRNTT.com   2015-04-30 13:16:12  


  中評社北京4月30日電/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與南海爭端的關系日益引人注目,人們疑惑:南海爭端會否因此迎來一個轉折的契機?抑或,南海將成為中美最可能爆發衝突的地區?對於此類問題,首先要判斷解決南海爭端的難點究竟在哪裡,其次得掌握近期有關各方出現了哪些新動向,特別是,中國的南海戰略變化。

  一般的說法是,南海領土爭端涉及“五國六方”:中國、文萊、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五個聲索國,加上中國台灣這個第六方。這一說法并不完全准確,因為文萊已經放棄了對南通礁的主權聲索,對南海的主張限於海洋權益,且與馬來西亞完成了領海與專屬經濟區的談判,尚餘外大陸架部分沒有完成劃界。但文萊與其他幾方的海洋劃界尚未進行。目前,當事方中中國大陸與中國台灣的主張與立場比較接近,東盟幾個當事國之間的立場與觀點則從不一致演化為相似。

  南海爭端的解決難點

  現實地看,目前解決南海爭端的主要分歧是:歷史性權利(historic rights)是否應該被用於爭端解決?2009年以前,馬來西亞、文萊、印尼認為海洋權益爭端的解決只能基於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中國、越南、菲律賓則主張歷史性權利應該被考慮。但是,菲律賓2009年通過《領海基綫法》後,把自己在南海的主張與《公約》實現了對接。越南同年也放棄了歷史性權利主張,進而與馬來西亞聯合提交提案,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闡述自己在南海外大陸架問題上的立場與主張。這樣,東盟幾個當事國“依據國際法解決南海海洋權益爭端”的這一立場,被美、日、韓、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普遍接受或默認。因此,2009年以來外界對南海爭端的認知集中在“中國堅持歷史性權利”上。而九段綫作為歷史性權利的象征,遂成為各方“攻防”的焦點之一。

  中方認為,本國在南海的主權和海洋權益除了源自國際法外,還源自歷史—那些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982年簽署前就已經存在的事實;解決南海爭端時僅僅依據國際法,對中國有失公允。而為了顧全大局,中國在南海的油氣開發集中在海南島周邊海域、北部灣與珠江口海域,尚未在南沙海域進行油氣開發,對東盟聲索國在九段綫內的某些開發行為也采取了容忍態度,只是反對“過頭”開發。

  在中國看來,東盟聲索國似乎并不怎麼領情,一些國家還全力推動南海爭端的國際化,挾區域外大國以自重,區域外國家(尤其是美國)則樂得以此來制衡中國的崛起。為此,中國只能強化對南海的管理與開發,以保護自己的正當權利。為此,2012年針對菲律賓在黃岩島用軍艦對付中國漁民、越南雇傭外國船只在爭議海域進行勘探、不顧勸阻通過《越南海洋法》等行為,中國采取了強有力的反制措施:控制黃岩島、成立三沙市、剪斷勘探船纜繩。結果,外界紛紛指責中國立場強硬(assertive),“欺負”(bully)小國家,卻根本不考慮中國長期以來在這個問題上的克制,以及采取這些行動是出於反制目的,挑起方并非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