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中評智庫:防政治風險爆發 兩岸應構建防火牆

http://www.CRNTT.com   2020-09-20 00:03:07  


 
  兩岸關係隨附政黨輪替“陰晴不定”的歷史現實隱含了一條經驗邏輯:缺乏制度托底的兩岸關係極易受政治情勢的擾動,唯有以制度的穩定性承載兩岸交往互動中的程序、規則、邊界,發揮制度的約束功能,兩岸關係才能從偶然狀態中擺脫。因此,兩岸亟需凝聚共識,構建一套能夠調適、防控兩岸政治風險的制度性框架。具體來說,可在兩岸處於“內戰中止”狀態的理論邏輯之下,立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與法律要求,藉助兩岸和平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等理論資源,構建一套以兩岸和平協議為基石,以兩岸間重大議題的制度性安排為主體的兩岸“防火牆”制度。

  一、兩岸“防火牆”制度的釋義

  目前來說,兩岸“防火牆”制度衹是一種理論上的制度設想。因此,在闡明制度形成的內在邏輯與主要內容前,有必要率先明確制度的理論意涵。兩岸“防火牆”制度是兩岸因應台灣地區政黨輪替常態化牽動兩岸關係起伏的機制性路徑,其核心功能在於調適兩岸關係中的政治對抗力度與政治風險係數,為兩岸最終實現和平統一提供有利的制度空間。如果給兩岸“防火牆”制度下一個粗淺的定義,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岸著眼雙方政治對抗升高,兩岸關係遊蕩於“走火”邊緣的緊迫情勢,立足兩岸處於“內戰中止”狀態的法理定位,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政策與法律要求,依託兩岸和平協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等既有理論資源,所提出、構建的用以防控兩岸“擦槍走火”跨海峽制度安排。然而,這一概括性的定義難以形成具有說服力的理論體系,也無法應對複雜多變的實踐需求。對兩岸“防火牆”制度內涵的理解,還需要結合制度基礎、制度內容、制度目的、制度底線等內容進行。

  第一,“九二共識”是兩岸“防火牆”制度形成的政治基礎。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提出,是在兩岸政治對抗升高,兩岸關係滑向“走火”邊緣的緊迫情勢下,雙方為保留“和平統一”選項而進行的一種策略性、階段性的選擇。這種選擇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國家統一立場上出現動搖或退卻,更不能理解為對“台獨”立場與行徑的縱容。“防火牆”制度並非無原則的“防火”,而是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的“防火”。衹有在台灣方面堅持“九二共識”、認同“一中”的前提下,兩岸“防火牆”制度才具有現實可能性。

  第二,結束兩岸政治對立是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核心內容。台灣問題具有高度複雜性,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外交等各個領域,①任何一個領域的變化都可能牽動兩岸交往互動的變化,對兩岸政治風險的抬升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兩岸“防火牆”制度不僅要關注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等“低敏性”議題,圍繞這些議題搭建相應的平台與機制,藉由“低敏性”議題的制度框架來調適兩岸政治對抗,更要跳出以往兩岸間制度構建偏向迴避政治性議題的局限,直面兩岸間敏感的政治性議題,通過改造“和平協議”功能定位、簽訂“和平協議”的方式,結束兩岸政治對立。在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框架體系中,結束政治對立不僅是該制度的直接指向,也是該制度能否實現“防火”功能的根本環節,因此,結束兩岸政治對立是兩岸“防火牆”制度的核心內容。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