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應構建世界新型禮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2-09-17 00:08:27  


 
  2006年起,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量的貢獻一直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拋開中美兩國,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總量超過了發達國家。以平均購買力平價計算,2013年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總量已經超過發達國家;研究表明,2050年世界前三大經濟體為中國、印度與美國。這表明,非西方世界崛起是總體趨勢,其對國際格局的影響也必然相應上升。

  其三,文明內捲的普遍性。1894年美國工業產值就超越歐洲達到世界第一,但在50年後才成為世界領導者。經濟實力居世界第一並不意味著就能成為世界領導者,這需要綜合下列條件:教育、科技、人才、軍事實力、文化影響力等,都必須名列全球強大國家之列。此外,還需要在外交上提供一整套新理念。對美國來說,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以及羅斯福的“四大自由”在很多方面顛覆了歐洲列強與後起國家(典型如日本)的理念與做法,並為美國爭取到國際道義力量。美國的一些主張如民族自決、反對秘密外交、公海航行自由、貿易平等、言論自由等,歐洲列強與日本等國家雖反對或者排斥,卻不得不逐步接受。

  以珍珠港事件為契機,美國擺脫了孤立主義。二戰後,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與戰後國際體系的主導構建者。進入新世紀,孤立主義在美國抬頭並出現特朗普主義,標誌著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走向了文化內捲。歐盟實質上是一個“新教-天主教國家俱樂部”,不大願意接納來自其他文明的國家。2015年後對外來移民的態度日益保守,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強調越來越明顯,這在法國、西班牙、意大利、德國、丹麥、瑞典等國家普遍都有明顯表現。莫迪政府戮力推行印度教民族主義、厄爾多安政府對突厥國家聯盟的推動,也是其文明內捲的典型表徵。中國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致力於提升文化自信以實現文明復興。凡此種種,構成全球文明內捲的整體畫面。

  亨廷頓認為文明間的衝突是冷戰後國際格局的突出特徵,這顯然是把支流看作主流。文明間既合作又競爭才是冷戰後國際格局的主流,這在新世紀越來越明顯,並成為本世紀國際格局的主要特徵與基本面。

  二、世界文明的三個方陣

  文明競爭的大幕已經拉開,世界上各個文明體分為三個方陣。第一方陣擁有10億以上人口,包括新教-天主教文明(以下簡稱“新天文明”)、中華文明、印度教文明和伊斯蘭遜尼派文明。第二方陣人口在1-5億,有俄羅斯為代表的東正教文明、伊朗為代表的什葉派文明、日本為代表的大和文明、巴西為代表的天主教-非洲-印第安混合文明、尼日利亞為代表的基督教-伊斯蘭教-非洲混合文明。其他文明屬第三方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