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治觀察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應構建世界新型禮治秩序

http://www.CRNTT.com   2022-09-17 00:08:27  


 
  基督教一神論把人分為教徒與非教徒,並認為“讓非教徒皈依上帝以蒙受主的恩澤”是自己的天定命運,這種彌賽亞情結構成基督教向全球擴張的“文明基因”,而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等使得基督教的全球擴張得以實現。這是新教-天主教文明從歐洲一隅擴展到全世界的主觀因素與客觀條件。同為一神教的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帝國時代擴展迅速,但因為缺少上述客觀條件而難以實現新教-天主教那樣的全球擴展。近代以來,伊斯蘭的全球擴展主要以移民的方式進行。

  中華文明、印度教文明等第一方陣的文明體,既不屬於一神教也缺乏全球擴展的客觀條件,因此,衹能是區域文明。其他第二方陣的文明亦然。

  二戰以後,民族主義的興起與民族國家的獨立運動,使得政治與軍事的跨文明擴展因為缺乏正當性、成本高昂而變得非常困難,移民在移入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影響非常有限,不大可能改變移入國的文明特徵。

  第三,現有的國際秩序是西方主導下建立的,國際規則主要體現西方的價值觀與利益,顯然有許多不合理的成分,理當因應發展中國家的需要做出必要的調整。即便如此,中國也反復表示自己的發展不是要替代誰,而是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平心而論,中國無意、也難以另起爐竈,構建起一個與現行國際體系不兼容的地區與全球秩序。歷史與現實都為此作了注腳。歷史地看,天下體系講究“和而不同”“禮不往教”“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因此不謀求全球擴展,這與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等構成鮮明的對比。現實地看,中國長期堅持“不結盟外交”。新時代中國外交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總目標,其內涵兼容於現有的國際體系,“一帶一路”倡議、“夥伴外交”等外交實踐也是一種開放性的外交實踐,“亞投行”、“金磚機制”都是開放性的機制,在亞洲地區倡行“開放的地區主義”。反而是美歐為代表的新教-天主教文明圈國家,不但未能超越一神教文明的內在缺陷,反而延續其歷史傳統,致力於新建、強化排他性的俱樂部,安全領域是如此,經濟領域亦如是,因此才有奧庫斯的面世、北約東擴與俄烏衝突、TPP與IPEF的醞釀。這些顯然不是在推進全球的合作與發展,而是在分裂世界、製造對抗,卻將之包裝為“維護和平與穩定”、“保護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上述歷史與現實是中國構建新型禮治秩序的基礎。衹有繼續致力於構建開放性的地區秩序,才有可能獲得周邊國家的呼應與支持,從而構建起具有自身文明特徵的地區秩序。衹有倡導有利於世界的價值觀(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文明共存),才能成為具有全球吸引力的國家,“一帶一路”才能成為真正的世紀工程,“構建全球夥伴關係網絡”的目標才能得以落實。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