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邱震海:中國外交的“軟肋”和“硬傷”

http://www.CRNTT.com   2013-03-13 09:40:27  


 
“經濟決定論”為何出問題?

  撇開對朝戰略的多重尷尬,中國對外戰略中的另一個致命“軟肋”或“硬傷”,是所謂“經濟決定論”,即凸顯與相關國家的經貿合作,或以經貿作為“戰略之矛”或“戰略之盾”。

  這一戰略有其合理之處,其原理也許來自於馬克思主義的“存在決定意識論”。無論是面對朋友還是對手,也無論是獎賞還是懲罰,只要“經貿牌”一出,局面就會呈現相當程度的改觀。

  一段時間來,中國外交為此嘗到了甜頭,但卻也嘗盡了苦頭,其往往表現在,一些相關國家在嘗到了中國的經貿甜頭後,一回頭卻仍與美國保持緊密的戰略和軍事同盟關係。這一點在去年的南中國海問題上表現得尤其明顯;東南亞許多國家的“二元戰略”,亦即在經濟上高度依賴中國,在安全上高度依賴美國,也讓中國為之頭疼。

  北京官方的這一“經濟決定論”不但體現在對外戰略上,也體現在對台、對港和對藏戰略上,其間的甜酸苦辣唯有自知,但其沒有完全獲得成功卻是不爭的事實。

  打個也許不恰當的比喻:對戀愛中的男女來說,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但錢卻顯然不是萬能的;如果有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再加上厚實的經濟條件,那未來的幸福就有了堅實基礎;反之,若只有家產萬貫而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作為紐帶,而且財產還時時成為男友吸引或懲罰女友的手段,很難想象這對男女會有持續的真正幸福可言。

以戰略利益統率經濟利益

  今天中國外交的問題在於:一、“經濟決定論”只凸顯經貿作用,在戰略利益和共同價值觀的提煉方面缺乏著力;二、最近十幾年中國與許多國家建立的“戰略合作或夥伴關係”流於空泛,缺乏實際內容;三、無法提出足以服眾或吸引人的價值觀,使得國際社會相當部分成員國對中國心悅誠服,近悅遠來。

  孤立地看,中國強調“經濟決定論”沒有大錯,因為經濟畢竟是決定一切的東西。但問題在於,中國對相關國家的經貿戰略,沒有與這些國家的戰略利益掛鈎。如果中國與相關國家找到了共同的戰略利益,亦即組成“命運共同體”,並在這一框架下注入經貿合作的內容,經貿合作就有了堅實的戰略內涵。

  講到戰略合作關係,人們也許會記得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與美、俄、英、法、歐盟等國家和組織建立的“面向21世紀戰略合作關係”。當時的主觀出發點很好,即:21世紀將要來了,為避免戰略衝突,用戰略夥伴關係將中國與一批世界大國鎖住。但這些“戰略合作關係”流於空泛,當今天中國與西方世界真正發生戰略衝突的時候,這些“戰略合作關係”基本上成為一張廢紙。倒是西方大國中唯一未與中國簽訂“戰略合作關係”的德國,今天與中國發展出了最好和最默契的雙邊關係。

  當時西方國家中,只有日本和德國沒有與中國簽訂這一戰略關係。日本沒簽可以理解,但德國不簽則讓中國百思不得其解。記得當時德國主管亞洲政策的官員這樣對我說:“我長期與東歐和前蘇聯打交道,知道共產黨國家喜歡搞這一套。但我們注重雙方關係的實質性內涵,不搞那一套花功夫。”十幾年後的事實,驗證了這位官員的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