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印度人民黨何以再度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10:11:06  


 
  從偏隅北印度的一個地方性小黨,成長為已執政6年的全國性大黨,印人黨跟各邦投機性勢力的結盟策略功不可沒。印度南部的喀拉拉邦、泰米爾納德邦、安得拉邦,北部的北方邦、比哈爾邦、旁遮普邦、查謨-克什米爾邦、阿薩姆邦,都存在一些著名的地方黨。1990年代,這些地方性政黨挺進國會的趨勢愈發明顯,甚至在印人黨1996年下台後作為第三支力量,組建了一度得到國大黨從外圍支持的“國陣”執政聯盟。1998年大選中,國大黨不屑於與地方黨結盟,而印人黨與一些致力於邦議會選舉的地方黨(如濕婆神軍、泰盧固之鄉黨、全印安納平等黨)置換選舉資源,同時積極拉攏人民院裡的小黨,終於組建起了相對穩定的聯合政府。在這個聯合政府第二年破裂時,國大黨仍不願接手組建聯合政府,而寧願選擇提前大選,結果給了印人黨一個難得的5年執政期。

  2004年大選中,因執政期間經濟成就“大放光芒”而輕敵,並在北方邦、泰米爾納德邦選錯了地方盟友的印人黨,以微弱劣勢輸給了國大黨。這回國大黨拋棄了不訂立盟黨政策,讓出不少內閣職位組建了聯合政府,並在5年後換了一批盟黨(如將印共派系換成地方民粹勢力),繼續執政至今。不過,國大黨在前兩次大選中的得票率均不到30%;等到辛格總理年逾八旬之後,改革進程屢受挫折,反腐運動勞而無獲,通脹問題懸而未決,國大黨更是散發著垂暮之氣。2013年12月,國大黨在印度北方四地的邦級議會選舉中慘敗,預示著風水又轉回了印度人民黨這邊。

  “神奇莫迪”的軟肋

  誠然,印度人民黨的崛起,與印度教徒的自我意識日增、地方性黨派侵蝕國大黨的地盤等因素休戚相關,但也離不開3個精英人物的引領作用。

  首先是阿德瓦尼。1990年,在阿德瓦尼領導下,印度教民族主義分子從索姆納特神廟出發,遠征《羅摩衍那》主人公羅摩神出生的聖地阿逾陀。這次遠征改變了印度政治生態。1992年12月6日,15萬印度教徒高呼著“羅摩神勝利”口號,突破數千警察布置的警戒線,搗毀了古老的巴布裡清真寺,引發了印度各地的宗教暴力事件,導致2000多人死亡,卻樹立了印人黨強勢挑戰國大黨的形象。阿德瓦尼是2009年的印人黨總理候選人,也是如今推出莫迪的幕後操盤者。

  瓦傑帕伊是印人黨的又一張王牌。早在1941年,他就參加了印度教教派組織“國民志願服務團”,一度短暫參加過國大黨,後在“人民同盟”中擔任要職。在人民黨(該黨1977年組建了德賽領導的聯合政府,兩年後瓦解)和印人黨的組建中,他都是元老級人物。身為詩人的瓦傑帕伊,三度出任總理,任內進行了1998年印度核試驗,並不顧印度教崇尚節儉、推崇家庭與社區內分配財富的傳統,積極推進印度經濟私有化和市場化,扶植高新技術產業,大量吸引外資,深化財政金融改革,一舉奠定了印度“金磚四國”的地位,被譽為“尼赫魯第二”。

  印人黨的第三個政治明星是莫迪。作為抓絨工的兒子,莫迪年輕時在“聯合家庭”、“全印學生聯盟”、“國民志願服務團”等多個社團中表現搶眼。在主政古吉拉特邦的13年中,莫迪大刀闊斧削減繁文縟節,大力修繕基礎設施,舉辦一年一度的投資者峰會。他甚至親自到中國、日本和新加坡推銷古吉拉特邦的投資環境,吸引福特、鈴木等外企落戶。2001~2012年,這個緊鄰巴基斯坦的沿海邦年均經濟增速在10%以上,被譽為“印度的廣東”。2012年,印度東部和北部遭遇了波及6億人的大停電,古吉拉特邦是全國唯一能保證常年持續供電的地區。如今的古吉拉特,是印度最富裕的邦之一,行政效率遠超印度各地。莫迪在大選中打出了一句口號:“等我當上總理,印度就跟古吉拉特邦一樣。”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