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印度人民黨何以再度崛起

http://www.CRNTT.com   2014-05-28 10:11:06  


 
  地方政黨新一輪選邊

  歷史上的印度,長期處於外族入侵和諸侯紛爭的分裂局面中,未能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統治。國大黨領導印度獨立後,也無法壓制國內根深蒂固的地區意識、種族意識和語言意識。隨著時代變遷,國大黨在民族獨立中的貢獻與聲望、印度人對尼赫魯等國大黨領袖的崇敬等資源逐漸耗竭,作為國大黨三大意識形態支柱的世俗民族主義、甘地主義和尼赫魯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也開始垮塌。伴隨著國大黨走向衰落,印人黨和一批地區性政黨開始崛起。在1999年前的10年中,印度存在過8屆聯邦政府,其中由國大黨組建的只有拉吉夫·甘地政府和納拉辛哈·拉奧政府。

  最近10年,曼莫漢·辛格兩度領銜組建多黨聯合政府。上屆大選中,國大黨與草根國大黨、平等黨、民族主義者大會黨、波多人民陣線、賈坎德解放陣線、穆斯林聯盟等組成“團結進步聯盟”,擊敗了由印人黨、人民黨聯合派、濕婆神軍、全國民眾黨、錫克教政黨、TRS黨等組成的“全國民主聯盟”。由於方方面面都要照顧,辛格內閣重經驗、資歷,成員的平均年齡越來越大。而索尼婭安排的接班梯隊年齡又過小。政敵們出言諷刺,今日之國大黨不過是“老人黨”和“小孩黨”。為確保拉胡爾政治利益最大化,國大黨使出了渾身解數。今年年初,印人黨就已推舉莫迪為總理候選人,但國大黨卻決定,開票之前不推舉總理候選人,只是由副主席拉胡爾負責選舉事宜,以免這次敗選影響拉胡爾的前程。

  值得注意的是,曼莫漢·辛格第二任期內,印度地方政治進入新一輪活躍期。在人口多達2億的北方邦,老牌政黨“社會主義黨”東山再起,擊敗“賤民女王”瑪雅瓦蒂領導的大眾社會黨;在西孟加拉邦,瑪瑪塔·班納吉1998年創建的草根國大黨挑落長期執政的印共(馬);在泰米爾納德邦,賈亞拉麗塔的“全印安納平等黨”又一次與老牌政黨“平等黨”實現輪流坐莊;在涵蓋首都在內的德里地區選舉中,2012年全民反腐運動中誕生的“平民黨”擊敗國大黨。這種邦議會選舉的不穩定狀態也會延續到人民院選舉中,給兩大全國性政黨選擇盟黨帶來變數。

  印人黨成為人民院第一大黨勝利在望,但若其領導下的集合諸多邊緣小黨的“全國民主聯盟”不能取得過半數(272席)以上議席,就需要從左翼居多的地方實力派中挑選新盟友。“地方政壇三女傑”中,賈亞拉麗塔和瑪雅瓦蒂已公開表示不會和莫迪結盟,瑪瑪塔·班納吉此前與國大黨合作不愉快,但其反對外資過多進入的立場也與莫迪不投緣。平民黨的領袖克吉利瓦,曾被認為是僅次於莫迪的受歡迎總理人選,是莫迪志在爭取的肅貪幫手。而包括社會主義黨、印共(馬)在內十餘黨的“第三勢力”聯盟,其中或有政黨願意在選後重新選邊站。

  為改善在印度穆斯林中的口碑,莫迪在競選時表示:“我們還是先解決廁所的問題,然後再談廟宇的事情。”主政古吉拉特邦時,為了修建道路,他不顧政治盟友和印度教民族主義勢力的反對,連拆120餘座規模較小的印度教神廟。不乏學者懷疑,當年莫迪對騷亂事件的放縱,或許只是一場政治投機,現實主義的執政理念才是他的底色。事實上,他已成功吸引一部分穆斯林選民支持,“宿敵”巴基斯坦方面甚至對他的勝選,表示善意歡迎。

  印度選舉政治往往受“反當權者”效應影響,從政治理論上看,兩黨制也許會在印度顯出雛形。但地方性黨派的成長,讓印度民主政治呈現出“嵌套博弈”的景象,推動著印度黨派制度和聯邦結構持續演進和調整,這也是政黨政治成熟的必由之路。在劇烈攪動翻騰的印度政壇,伴隨政黨“分裂”和“聯合”的洪流,“尼赫魯-甘地王朝”正漸離人們視線,成為一抹餘輝,一個不無落寞的身影。

  作者:歐陽晨雨 第四軍醫大學政治部 來源:南風窗 日期:2014-05-2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