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時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中評智庫:台灣的“日本情結” 由何而來?

http://www.CRNTT.com   2016-10-17 00:12:50  


 
  (二)台灣社會“日本情結”的本土認同差異

  20世紀內外因素在對台灣社會的影響過程中,台灣人對其自身的認同也在自省。基於歷史經驗轉化為個人記憶,個人在與社會的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對自我歸屬於哪個共同體進行反思,演變出當前台灣人強烈的“主體意識”。台灣社會是一個移民社會,不同的族群受日本統治的歷史遭遇不同,對“日本情結”的認同也顯現出本土認同的差異。

  相對於二戰後才到台灣的外省人,“解嚴”前台灣本省人的“中國認同”要比外省人低得多,陳光興在《為什麼大和解不可能?》中關於本省人與外省人間的族群矛盾認為主要體現在對日態度上,本省人曾經被日本殖民統治的歷史記憶成為了與外省人對立的情感基礎。所以,1980年代受過皇民化教育的本省籍人士李登輝上台後故意挑起族群矛盾發動增強台灣“主體性”的政治動員,把“去中國化”與“親日”情感進行捆綁來擴張“本土”意識。接受“日治”概念同時突出以認識台灣“本土”為主的“鄉土教育”成長的一代,“抗中.親日”的思維成為當前許多台灣年輕世代的處事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與老一輩不同,現今不同族群的台灣年輕世代在“親日”情感上已經沒有像其祖父輩有那麼大差別。本省籍年輕人受其祖輩對日本懷舊情感的影響,加上在“親日”的環境下成長,對日本的特殊好感可想而知。而現今的外省籍年輕人由於與本省籍年輕人一樣都在“親日”的環境中成長,對於日本他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由於他們沒有像他們的祖父輩有遭受過日本人欺侮的記憶,他們對日本的好感程度已經與本省籍青年沒有太大差別。

  在台灣的發展史上台灣的原住民與本省人和外省人相比一直處於弱勢的地位,在日據時期所遭受的統治與台灣本省人也有很大差別。日據時期在山裡的原住民由原本帶有歧視意味的“蕃”改名為高砂族。由於原住民的民族特殊性,日本對其統治更加嚴酷,實行所謂的“蕃政”。1941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許多原住民年輕人都被強制徵收投入南洋戰場和日本兵一起並肩作戰,為“天皇”效忠犧牲的一部分高砂義勇隊戰士的墓碑現在還供奉在日本的靖國神社。由於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日據時期日語的使用更是成為了他們接受社會教化的主要工具,在日本戰敗後,許多原住民部落仍是使用日語進行交流。對於原住民民族的認同情感,林濁水在《共同體——世界圖像下的台灣》一書中曾提及在統治台灣的“外來殖民政權”中,原住民感情最深的是日本人。這或許會與《賽德克巴萊》電影有所衝突,其實這部電影的導演魏德聖也是電影《海角七號》的導演,在一次採訪中,他表示他拍《賽》這部電影的目的並不是要勾起民族主義,而是要以他所瞭解的那段歷史展現出來,期許的是增進台日友誼。拍攝一部我們觀念上的“抗日”電影,要增進台日友誼看似是不協調的因果關係,但是從電影敘事一件歷史事件的初衷來看,它在講述日本殖民統治對原住民的殘酷統治,激起了部落的反抗,是為守護他們的部族而戰,這部“抗日”電影其實與我們平常接觸的“抗日救國”的民族電影有很大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