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戰略透視 】 【打 印
盧鋒: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59%

http://www.CRNTT.com   2016-03-01 00:14:07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盧鋒教授。(中評社 張爽攝)
  中評社北京3月1日電(記者 張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盧鋒教授昨日攜新書《宏調的邏輯》出席搜狐財經思想會,他表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高,目前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9%。

  盧鋒表示,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呈不斷走高的趨勢。“2000年到2005年,用匯率衡量的GDP顯示,中國對世界的貢獻是7.8%,美國是7%,歐元區是30%。2005年到2010年,中國就躍升到20.6%,基本上相當於美國和歐元區加起來的總和。

  盧鋒認為,未來五年中國仍然有可能保持一個最大的增量貢獻國的地位。

  “我當時的預測是2010年到2015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達到29%。匯率的變動對這個指標的影響特別大,比如去年中國的匯率貶值,貢獻率就小了。最近把數據拿出來一算,中國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59%。這裡面有個問題,就是日元和歐元都貶值了。所以日本和歐元區的貢獻大大降低了。美國的貢獻是36.4%,中國的貢獻率還是比美國更多。即使撇開匯率因素,中國還是一個最重要的增量貢獻國。未來五年中國仍然有可能保持一個最大的增量貢獻國的地位。但這個預測可能有一些疑問,也值得探討。這個十年其實是一個異乎尋常的十年。”盧鋒說。

  盧鋒說,中國經濟可能還會有一個下行調整的壓力,但是如果再堅持走一段,還是有可能走出來的。“現在經濟下行是結構的問題、周期的問題。我個人認為,現在的政策大體還是靠譜的。一方面要穩增長,另一方面現實的問題,比如產能過剩等等,需要一個結構的調整。有些問題就是要訴諸改革。”

  宏觀經濟政策是科學還是藝術?

  盧鋒認為,宏觀經濟政策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是科學和藝術的結合。

  “宏觀經濟政策就像醫生給病人看病一樣,到底有沒有普遍的、學理性的理論基礎?看病、診斷學可能有一套學理的依據,但是把這些理論依據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不同的病人,可能不同的大夫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看病要找合適的大夫,還要有耐心。有些難以診斷的病症,可能大夫也是在試錯,需要在一個過程中慢慢逼近準確的判斷。在這個意義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先行判斷、有不同的拿捏,在對不確定性的處理上有不同的依據,但是在操作的過程中又有一些個人拿捏的因素,所以可能會有一些分歧出現。這就是藝術了。”盧鋒說,宏觀經濟政策和醫生看病一樣,是兩者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