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觀察與思考 】 【打 印
中國基建真的過度了嗎

http://www.CRNTT.com   2016-10-02 00:08:48  


  中評社北京10月2日電/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紅利的驅動下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綜合國力的上升,人均收入的提高是這一變化的核心內容。而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城鎮化規模的擴大,以及現代化基礎設施的普及則是中國經濟變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然而,總有一些人會從負面的角度來看待這一切變化與成就,甚至會將某種變化描繪成潛在的風險。

  環球時報發表商務部研究院原院長霍建國文章稱,本月初英國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講師阿蒂夫•安賽爾等四位學者所發表的論文指出,中國當前對基礎設施項目大規模的投資並沒有取得應有的回報。論文認為,儘管當前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與規模大大超過許多發達國家,但巨額的投入帶來的是巨大的資源浪費。《華爾街日報》則添油加醋地分析說,中國近年來基礎設施的發展已出現失控局面,除了成本超支,回報率低等現象外,中國還因此形成了巨大的政府債務和企業債務,並斷言“中國有可能由於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引發全國性金融與經濟危機”。

  對於上述研究成果與評論,我們作為生長在中國的學者及經常乘坐便捷的高鐵出差的人士,不得不公道地說一句,這些評論同我們所經歷的事實不完全相符。對於中國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巨大變化,沒有在這個國家經歷過並實實在在感受過的人,是無法得出客觀評價的。我們承認中國在基礎設施的投入方面下的工夫非常大,特別是針對“鐵公基”項目上的集中投入,更是在全球首屈一指。

  文章認為,對於基礎設施的投入,我們不能完全地按投入產出模型加以測算。常識告訴我們,基礎設施投資的特征是前期投入大,回收期長,而這恰恰體現了中國在集中投資、統籌規劃的優勢。中國的基礎設施與投資是與未來可預見的需求密切聯繫的。

  在中國的五年規劃中,基礎設施的投入是經過嚴格的科學論證的,必須要考慮到十年乃至三十年後的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面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和經濟規模十分龐大的國家,我們必須認識到其經濟發展的前景及未來可持續增長的需求變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僅需要便捷,更需要舒適的環境。我們清楚地看到,中國東部早期的高速公路建設在後期經濟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取得的經濟效益是不容置疑的。而近年來發展的高速鐵路更是無可厚非的一件偉大創舉。它不僅改變了中國的交通生態結構,促進了人流和物流的發展,活躍了經濟,解決了長期困擾中國的春運難題。而且更令人欣慰的是,中國的高鐵部分路段已經產生了良好的運營效益。中國的機場變化之大也是有目共睹的,運營能力不斷提升,目前已基本構成了全球的航空網絡。

  文章指出,這一切投入所帶來的社會需求及就業大大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並徹底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基礎設施投入將為培養、推動新的經濟增長點奠定牢固的基礎,並將持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應。對於外國專家的評價我們只想說,希望這些專家最好到中國來實地考察一下,聽一聽中國老百姓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