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縱橫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全民如何共享國企改革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4-07-20 09:17:58  


  中評社北京7月20日訊/在中國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框架中,國有企業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有些人認為國有企業目前已經融入了改革的大潮,似乎沒有進一步改革的必要,但是中國的歷次改革成敗的關鍵仍然是國有企業,十八大以來的這次改革仍然不會有例外。

  南風窗發表北京財貿職業學院教授張紹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博士崔言超文章表示,目前國企改革處於一個非常微妙的時刻,雖然已經有財團化、高管持股、勞動者利益聯合體等改革概念,但落地的方案仍沒有面世。此時此刻,國有企業目前比較嚴重的貪腐現象是因為利益集團和極少部分人獨自占有了國有企業實現的利潤,現在到了全民共享國有企業改革紅利的時候了。為此必須進行公平有效的公共政策設計。

  國有企業也有利益固化的風險

  文章分析,此前,國有企業經歷了放權讓利、承包經營、產權明晰、市場競爭、壟斷經營等幾個階段。凡是在前幾個階段生存下來的國有企業,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自身競爭力強,具有市場活力;二是國家保護、相對壟斷市場。

  在市場機制推動和政府扶持下,國有企業不僅在國內同行業占有主導地位,而且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公司,這遠遠超出了改革開放之初的預期,當時我們只是希望國有企業能夠做到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保值增值。如今,2013年財富全球500強公司中, 95家大陸企業榜上有名,其中80多家是國企,中石油、中石化、國家電網分列全球第四、第五、第七大企業,據官方資料,中石油和中國移動當年的總利潤,比當年中國500家最大私營企業的利潤總和還要大,國家電網負責向近90%國土上的11億人口供應電力。從改革取向看,未來國家仍將在銀行、軍工、資源、電力、電信和運輸等戰略性行業保持控制地位。

  國有企業一方面在取得巨大成就,另一方面卻出現了利益固化的風險。近幾年來國有企業改革在某些方面出現了倒退的現象。主要表現為:

  一是單個國有企業龐大的經濟總量和複雜的附屬公司業務關係,為內部人控制提供了巨大的空間;道德風險和監管失靈比改革開放之初更加嚴重和難以控制,這類問題主要出現在中央直屬國有企業和效益較好的地方國有企業。

  二是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相互依賴性增強,國有企業在許多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充當了主力軍和主要供給者的角色,進一步強化了政府和企業的相互依賴,許多公司儼然成為了政府公司,政府給項目、給資金、給政策,雖然是獨立法人企業,實際上是為了完成特定任務的財務公司,成為財政資金的安全去處;許多政府部門儼然成為了撥付資金的集團公司,政府對這些國有企業的人事任免和財務分配有很強的幹預慣性,政府公司與政府機構職級掛鈎,領導幹部可以相互調動任職,這種所謂的以國家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捆綁公司控制著市場資源的配置和主要人事的安排,引起資源配置不公平和腐敗問題的發生。

  中國的市場也因此形成不同層級的市場:吃肉市場、喝湯市場、發包市場、權利市場。吃肉市場,壟斷一種或幾種資源,可隨意調整價格,或直接承擔基礎設施建設的項目市場;喝湯市場,顧名思義,就是在別人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之後,吃別人剩下的湯湯水水,一般在政府項目中(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產業發展的資金),大企業中的國有企業瓜分之後,一些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分得一小杯羹。發包市場,實際上許多國有公司,並不從事具體的業務,只是代表政府具有掌握發包資金的權力,同時按市場規則,自身分得可觀的利潤,這樣的公司沒有任何風險,只是學會切切蛋糕,並把自己的留足就行了。權力市場,就是有“本事”把喝湯市場變成吃肉市場。

  問題更在於,國有企業規模的擴大並沒有導向實現共同富裕的軌道,實在是我們的制度設計出了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