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港澳論語 】 【打 印
牽住北京發展的“牛鼻子”

http://www.CRNTT.com   2015-07-14 06:47:48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才能落實好城市戰略定位。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也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本之策。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自今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審議通過以來,持續引發輿論聚焦,人們既關注中央的頂層設計,也關心京津冀三地如何落實。

  7月10日至11日,中共北京市委十一屆七次全會表決通過了《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貫徹〈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意見》,確定了北京貫徹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北京按2017年、2020年、2030年三個時間節點,部署四個方面目標任務: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升首都核心功能,控制人口規模、治理北京“大城市病”,創新發展、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提高區域協同發展水平。

   人民日報發表記者餘榮華評論文章表示,市行政副中心的確立,是北京城市布局調整的重大舉措。但是,如果將關注點只停留在“誰是副中心”,局限在市屬政府機關如何搬遷轉移上,就偏離了協同發展的要旨,也跟不上北京城市變化的步伐。

  歷經2008年奧運會和2014年APEC會議的舉辦,歷史名城北京更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但也在多年發展中積累下日益突出的交通擁堵、大氣污染等“大城市病”。穿透這些表象,城市、人口與生態環境、資源承載力的巨大衝突,更令人深思。與此同時,北京對周邊城市的虹吸效應,也對區域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現實基礎,也決定了其目標所向:同步破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和區域發展難題,打造現代化新型首都圈和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世界級城市群,使之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的支撐帶。在這一國家戰略中,北京必須重新思考,“在新時期建設什麼樣的首都、怎樣建設首都”?

  文章分析,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北京的城市定位不夠清晰,“強大的工業基地”曾是北京“名片”,“經濟中心”也曾寫入城市總體規劃。各項功能都高度發達的城市,未必適合承擔首都功能。積累了過多“一般性功能”的首都,也容易超負荷。“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的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確立後,對城市功能“做減法”,疏解非首都功能就勢在必行。

  當前,聚集在北京的非首都功能主要包括:一般性的製造業,區域性的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中心城區過於密集的教育醫療資源,部分行政、事業、服務單位等。辯證看待,既要承認和肯定其對首都發展的歷史貢獻,也要清醒認識其與城市定位的現實錯位,更要看到其對首都發展的負面效應日益顯現。

  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北京才能落實好城市戰略定位。這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關鍵環節和重中之重,也是破解北京“大城市病”的根本之策。

  目前,北京最突出的問題是人口過快增長,歷次確定的1000萬、1250萬、1800萬等人口控制目標屢屢被突破,各種“大城市病”也多與人口相關。人口向北京聚集,無論常住還是暫居,根本原因還是北京承載的功能多。只有疏解功能,調控人口才能見實效、不反彈,才能為城市轉型升級和生態環境修復爭取時間、空間。

  何況,天津、河北及周邊地區常有“資源和機會被北京吸走”之嘆。北京將一般性功能遷出,必將與周邊地區形成良性互動、優勢互補。當然,這種疏解不是簡單的企業遷移,更不是污染輸出,而是相互配合的轉方式調結構、區域產業的集體提升。

  文章最後說,疏解非首都功能,非輕易之事,也難一蹴而就。疏解功能、協同發展“首先是好事,其次才是難事”,從北京城市戰略定位出發,堅持“控”與“疏”雙管齊下,堅持市場與政府兩手用力,堅持疏解與提升同步推進,態度堅決、路徑理性,就能超越短期的利益考量,克服眼前的畏難情緒,牽住疏解功能的“牛鼻子”,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