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視野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評智庫:意象三角 中美與兩岸

http://www.CRNTT.com   2022-01-30 00:05:33  


 
  實際上,個體、國家和國際體系三者之間的聯繫不是偶然的,而是相互嵌入在研究對象之中。國際體系的結構性變動影響行為體之間發生互動的方式和作用。在國際體系中,若權力高度集中於某一行為體,就會發生權力失衡的情況,體系的約束力就會減弱,行為體之間可能會因失衡的國際體系結構而發生衝突,也容易導致行為體在對外政策上的扭曲。相反,當國際體系中的權力高度分散時,那麼該體系將處於高度穩定的狀態。〔3〕而一國對外政策取向也會影響國家間的互動模式,國家對外行為實踐不僅會影響自身的行為動機,也會影響其他國家的政策反應,並取決於它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又與國家自身所處的國際體系政治環境相關,最終還會影響到體系的性質。新古典現實主義者也認為國家尤其是大國的戰略選擇和互動塑造了國際體系的性質和結構狀態。〔4〕此外,行為體對外政策形成以及與其他行為體之間的互動方式也取決於決策者的個人風格和心理認知。決策者的認知和行為在某種程度上會改變行為體的立場,並且這種改變會外溢到地區和國際體系中去。〔5〕行為體的對外政策也受到決策者對環境變化感知的影響,決策者對決策環境越敏感,對不同觀點和不同信息的吸收性就越強;反之則越弱。〔6〕決策者的個人經歷也會影響和塑造其決策風格的形成,基於決策風格基礎上的認知會影響對外政策的結果。三類意象在描述國際關係中的各種現象時,不僅分別作用於研究對象,而且三者之間也是相互聯繫的,對於分析某一具體事物面臨的外部環境變化時,具有較強解釋力。當三類意象相互交織並兩兩產生互動時,就會對研究對象形成新的作用效果,這種作用過程就是三角互動的過程。

  “戰略三角”最早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政治學教授洛厄爾·迪特默(Lowell Dittmer)提出,他在論述中、美、蘇三角關係時引入了“戰略三角”博弈理論,並將三角關係互動的結果演化為三種類型:即“三角共處”(ménage à trois)〔7〕——三角之間的良性互動、“浪漫三角”(Romantic Triangle)——其中一角與另外兩角關係良好而另兩角之間矛盾衝突、“穩定的婚姻”(Stable Marriage)——其中一角分別與另兩角矛盾衝突而另兩角之間關係良好。〔8〕後來的研究者又在這三者的基礎上對“戰略三角”互動模型進行了完善,補充了第四種演化類型——“緊張三角”(Tension Triangle),即三角之間關係相互衝突。〔9〕但是在眾多關於“戰略三角”的文獻中,幾乎所有研究者都將三角界定為單一行為體,即國家或地區這一中觀意象層面,將中觀意象的行為體布局於三角之中,在這個單一層次上考究三個行為體之間在“戰略三角”中的互動狀態和演化結果。諸如對冷戰期間的中美蘇戰略大三角,以及冷戰後中美俄、中美印、中美日等國家行為體之間的“戰略三角”關係的研究。在研究台灣問題時,國(境)外學者多將中國大陸、中國台灣、美國引入“戰略三角”模型中討論,並演化出不同類型的互動結果,〔10〕這一三角關係缺乏合理、合法性,對台灣地區的歸屬問題預設了前提,實際上是將台灣地區單獨作為一個具有“主權”的行為體來論述的,這顯然嚴重違背法理事實,違反“一中原則”,必須加以嚴正批駁。因此國內學者在研究台灣地區與其他國家之間的關係時,並無前述之論述,而是將其嚴格置於一個中國框架下來討論的。此外,也有學者提出“跨層次分析方法”或“混合層次分析方法”等意象分析模式,〔11〕但對該模式如何作用於研究對象則未給出明確的答案。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