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與其他大國關係的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1-27 07:49:59  


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訂。
  中評社北京11月27日訊/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發表署名趙青海的評論文章,分析30年來中國與其他大國的關係變化。文章内容如下:

  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在30年間改變了自己,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改革開放推動中國外交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我國同其他大國的關係也因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

  一、為改革開放創造有利外部環境,推動中國同主要大國關係的改善步伐。

  在國際政治中,大國是影響國際和平與穩定的關鍵性因素。處理和協調好大國關係對營造有利於中國的國際環境非常重要。建國初期,為反抗美國的敵視、孤立和封鎖,中國曾同蘇聯結盟。後來蘇聯推行大國沙文主義,企圖迫使中國服從其戰略需要和接受其有損於中國主權的要求,導致中蘇關係惡化。到上世紀70年代,由於美國在越南戰爭中被削弱,蘇聯乘機大肆擴張,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與中國安全。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實行“一條線”戰略,謀求團結美歐日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集中對付蘇聯的威脅。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為給即將實行改革開放的中國提供一個更穩定、更有利的國際環境,鄧小平在外交上作出兩個決斷:一是簽訂《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二是實現中美建交。當時,解決這兩個問題的條件已基本成熟,但中日之間存在著關於釣魚島的領土爭端,中美之間存在著對台軍售問題。出於現實和長遠的考慮,特別是為了保證黨的政治路線順利轉變,鄧小平決心不讓這兩個問題成為阻礙。1978年8月,《中日和平友好條約》在北京簽訂。1978年12月,中美兩國公布了建交公報,宣布從1979年1月1日起,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國內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為配合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並根據國際形勢的新變化,我黨對外交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中美建交後,中國一度加強了聯美抗蘇的“一條線”戰略。不過,從1982年就放棄了這一戰略,致力於建立更為均衡的對外關係。在力爭中美關係穩定發展的同時,逐步使中蘇關係朝正常化方向前進。經過長達7年的磋商談判,中蘇終於在1989年5月實現關係正常化。  

  對外開放的實質是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成果,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文明成果。儘管說,“開放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但對外開放的最初主要任務,是引進國外資金及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提高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解決外匯不足等矛盾。而美歐日等西方大國無疑在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領域具有最大的優勢。因此,伴隨改革開放,不僅出於改善外部安全環境考慮,而且從國內經濟建設實際出發,中國也需要搞好與西方大國的關係。即使在實行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由於中國與發達工業化國家經濟互補性強,西方大國的資金、技術和市場仍是其他國家無法替代的。與此同時,隨著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來自俄羅斯、巴西等大國的能源和原材料對中國的發展也日益重要。保持與傳統及新興大國的良好關係對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因而其自然也將是中國外交的一項長期戰略。

  二、改革開放帶來外交理念變化,使中國更加務實地處理同主要大國的關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