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與其他大國關係的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08-11-27 07:49:59  


 
  改革開放帶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使中國能够更加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地處理包括外交在內一切事務。新中國成立後,意識形態因素一度在國家對外交往中發揮過很大的影響,個別時期甚至占據主導地位。改革開放需要淡化意識形態分歧,簡單地用意識形態劃界來處理對外關係,只會阻撓改革開放的步伐,延緩經濟建設的進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對外政策上的重大調整,就是不以意識形態的異同定親疏,堅持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對外關係。對一切國際事務,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按照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關係、促進共同發展的標准,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決定自己的態度和政策。在這一政策理念指導下,中國對大國外交的重大調整就是不同任何大國或國家集團結盟或建立戰略關係,也不支持它們中的一方去反對另一方。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的外交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不打蘇聯牌,在中、美、蘇三方關係中,中國明確提出執行同美蘇都不結盟或建立戰略關係的政策。同誰都來往,同誰都交朋友,誰搞霸權主義就反對誰,誰搞侵略就反對誰。從執行真正不結盟政策的結果看,中美關係雖一波三折,經歷了1989年北京政治風波、1996年台海危機、1999年炸館事件和2001年撞機事件等一系列衝擊,但在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仍保持不斷改善的勢頭,雙方同意全面推進21世紀建設性合作關係;中蘇關係在消除三大障礙後,發展睦鄰友好關係。在蘇聯解體後,中俄關係實現順利過渡,中國同俄羅斯建立了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每當面對西方的戰略壓力,中國及俄羅斯國內均有輿論主張中俄結盟或利用上海合作組織對抗西方,中國政府都毫不動搖地堅持以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為主要原則發展雙邊關係。

  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陸續提出“新安全觀”、“新秩序觀”、“新合作觀”,主張國際關係民主化,推動建設“和諧世界”。這些觀念、主張是對改革開放以來所堅持的獨立自主和平外交路線的繼承和發展,為中國在新形勢下處理大國關係指明了方向。在這些理念指導下,中國與各大國建立了不同類型的戰略或合作關係。為確保與各大國關係的穩定發展,中國與主要大國之間建立了一系列戰略對話機制。例如,中美之間建立起戰略對話及戰略經濟對話兩種機制;中俄之間存在元首年度互訪、議會領導人年度互訪、總理定期會晤以及國家安全磋商機制;中歐之間既有領導人定期會晤機制,也有副外長級定期戰略對話機制;中日之間亦存在戰略對話和經濟高層對話機制。通過這些機制,中國與各主要大國定期坦率地對各自關切的現實與長遠問題交換意見,闡明各自立場,探尋解決辦法。這些戰略對話磋商機制,成為聯繫和穩定中國與各大國雙邊關係發展的紐帶。

  三、改革開放使中國與其他大國的經濟相互依存明顯加強,夯實了中國同其他大國關係的基礎。

  經過30年對外開放,中國同各主要大國的經貿聯繫已達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2007年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的貿易額分別達到3560億、3021億、2360億美元。中俄之間的貿易額相對較小,但增長迅速,俄羅斯已是中國第七大貿易夥伴,而中國是俄羅斯第三大貿易夥伴。經濟往來的密切,特別是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的增加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這構成了美等西方國家向中國施加壓力的一種限制。1989年北京發生政治風波後,美國率領西方大國對中國實施制裁。但出於自身經濟利益考慮,日本於1989年底率先恢復對華政府援助。西歐國家也覺察到制裁對雙方都無好處,遂於1990年下半年開始調整對華政策。美國克林頓政府在保持對華政治壓力的同時,決定繼續給於中國最惠國待遇。多年來,儘管美國內主張對中國採取遏制政策的聲音一直存在,但出於經濟等戰略利益考慮,主張對華保持接觸政策的力量始終占上風,從而使中美關係保持總體穩定。今年以來,歐盟國家借蘇丹達爾富爾、西藏等問題攻訐中國,並揚言要抵制北京奧運會,但考慮到經濟利益,各主要國家在最後關頭都做出明智決定,使“抵制奧運”圖謀最終破產。中日關係在小泉政府時期跌入低谷,出現“政冷經熱”不正常局面,但隨著日本首相的易人,中日關係出現轉圜,雙方積極推動中日戰略互惠關係的發展。中俄關係發展平穩,但雙方均希望進一步加強在經貿、能源等領域的合作,使兩國戰略協作夥伴關係邁上新的台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