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甄別復甦階段 乃各國調控首要前提

http://www.CRNTT.com   2009-07-17 09:21:09  


精確判斷經濟復蘇處於甚麽階段,對維持穩定復蘇是關鍵。
  中評社北京7月17日訊/《上海證券報》今天登出陸志明的文章,作者認爲:“如果經濟復甦機制並未扎實確立,那麼過快的放棄持續的後續措施,不僅會使以前的救市努力功虧一簣,同時也會造成經濟重陷衰退或者復甦進程放緩的困境。”,因此“甄別復甦階段乃各國調控首要前提”。文章内容如下:

  關於全球經濟復甦程度,以及在此基礎上派生出來的金融市場反彈還是反轉,可以說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外各界爭論的焦點。對此,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7月7日在寫給八國峰會主辦國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的信中寫道:各國央行和政府的干預行動,看來已使金融市場穩定下來,同時也刺激需求增加,“令環球經濟停止墜落”。不過,他仍然認為:2009年仍是危險的一年,最近的收獲可能很快出現逆轉,2010年的復甦步伐依然不明朗。

  這一番言論主要是針對此前歐盟在上月峰會期間提出的“歐盟經濟已經持續復甦,沒有必要採取進一步的經濟刺激措施”言論。雖然歐盟峰會在最後通過的聲明中删除了這一內容,但是可以說這代表了相當部分發達國家宏觀調控決策者的心態。佐利克的用意在於警示世界各國不要盲目假設“世界經濟將要復甦”。

  如果秉持這一心態,那麼各國宏觀調控者將會放緩後續的救市措施。一旦前面的救援努力被經濟衰退能量消耗殫盡,又缺乏必要的後續跟進,那麼世界經濟極可能在出現較大規模反彈之後再度陷入衰退之中;即便是衰退不會來臨,經濟復甦的力度也會大打折扣,全球經濟將會進入緩慢復甦的進程。無論上述哪一種情形出現,對急於提升就業和經濟增長的世界各國來說均為沉重的打擊。

  當然,世界各國,主要是發達國家的宏觀調控決策者之所以不願再持續地推出救市措施,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首先,維持財政收支平衡考慮。從2007年開始的救市行動至今已經持續了兩年有餘,在此期間基本耗竭了早先的財政盈餘,同時也產生了未來需要支付的巨額財政赤字。不僅美國加州財政已經依靠打白條度日,奧巴馬政府也被迫削減公共醫療保障等可能會激怒公眾選民的必要公共支出。由是觀之,放棄持續兩年多的救市政策實屬無奈之舉。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