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中國經濟潛藏著的九大增長空間

http://www.CRNTT.com   2014-09-01 09:21:03  


  中評社北京9月1日訊/世界經濟論壇《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基礎設施質量各項排名均低於美國,全球總排名第69位。但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黃劍輝撰文:具體來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在九大領域潛空間較大。這一觀點值得關注。

  從現階段中國經濟發展情況來看,無論是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是與“中國經濟升級版”所規劃的中期發展目標——經濟協調發展、居民共同富裕,以及“中國夢”所期盼的長期發展目標——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相比,都存在多方面較大的差距,而這正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巨大潛在空間,具體來看,九大領域潛在空間較大。

  加快城鎮化

  2013年中國城鎮化率達到53.7%,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略高於中等收入國家49.5%的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差約30個百分點。若以高收入國家80%的城鎮化率為目標,以目前的速度仍需20-25年時間。而且這是按照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統計的,包括了在城鎮居住半年以上的進城農民,但他們還沒有完全融入現代城市生活。如果按城鎮戶籍人口計算,目前的城鎮化率僅為36%左右。

  一方面,城鎮化將帶動消費增長。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能夠釋放出巨大的經濟能量,可以帶動持續的經濟增長。有研究指出,城鎮化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將帶動1000萬以上的農村人口進入城鎮居住、生活、就學和就業,這不僅有利於解決城鄉差距問題,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刺激消費增長,增強經濟的發展後勁。

  另一方面,城鎮化將帶動基礎設施等公共產品及服務的發展。中國城鎮化的質量還不高,城鎮各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都還跟不上,許多公共品或准公共品的供給還處於嚴重短缺狀態。當前,要繼續提高城鎮化率,又要提高城鎮化質量,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同時還要推進城鄉發展在建設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一體化。這些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潛力所在。

  尤其是在基礎設施方面,伴隨著整個城市化的進程,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率在不斷上升,上個世紀80年代,基礎設施投資占GDP的比重約僅為4.4%,到上世紀90年代迅速上升到7.5%,目前約為8%-9%。根據世界銀行的最新研究,在可預期的將來,中國每年的基礎設施投資將超過GDP的13%。因此,城市化是推動中國未來經濟增長的非常重要的動力。

   產業結構升級

  產業結構升級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產業結構調整的高端化不夠,產業競爭力在全球價值鏈中處於低端環節,依然是中國經濟結構性矛盾最為突出的表現之一。

  中國工業以附加值低的重化工業為主,多數行業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工業增加值率遠遠低於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中國工業大而不強,最集中表現在工業增加值率太低。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體現在工業增加值上,儘管中國目前工業產品種類有500多種,但高檔次、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所占比重不大,導致工業增加值不高,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未來中國需要通過產業升級、提升國際分工地位來提升工業增加值率。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成功與否的基本標誌就是能否顯著提升工業增加值率,這是解決中國工業結構性、素質性問題的根本途徑,也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指針。

  基礎設施升級

  世界經濟論壇《2012-2013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基礎設施質量各項排名均低於美國,全球總排名第69位。

  具體表現在,一是人均用電量仍較低。用電量是反映一個國家能源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指標。2012年中國人均用電量為3660千瓦時,雖已超過中等收入國家及世界的平均水平,但與高收入國家差距十分巨大,不足美國的四分之一;二是交通基礎設施質量仍待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缺乏,將對中國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嚴重阻礙,特別是在主要運輸通道上,客貨運輸能力嚴重不足,將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

  中國交通基礎設施規模較大,但人均水平仍較低,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大。2012年中國公路網密度為44公里/百平方公里,好於中等收入國家水平,但僅為法國的四分之一。鐵路網密度為0.71公里/百平方公里,遠低於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是歐盟的七分之一,美國的三分之一。三是通信基礎設施仍有加大發展空間。2012年中國互聯網普及率為42.3%,與發達國家80%左右水平相比差距巨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基礎設施從規模上看已經處於世界領先,但從密度與人均水平來看仍然處於世界落後水平,這表明未來中國基礎設施發展和升級的空間仍然巨大,如果及時調整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政策,將開拓全新的增長空間。

  服務業可成為新引擎

  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低於發達國家,進一步提升空間較大。儘管中國的經濟增速較快,但中國服務業依然是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從三次產業結構看,2013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0%,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3.9%,第三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6.1%,第三產業增加值占比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中國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雖然明顯提高,卻遠低於發達國家70%左右的份額,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百分點左右,即便在“金磚國家”中,中國的服務業占比仍然是最低的。

  現代化農業空間巨大

  目前農業的產出與消費處於緊平衡,糧食安全決定農業發展的必要性。糧食供求總體上進入緊平衡時代,未來中國糧食緊平衡可能長期存在。中國糧食需求將呈現出剛性增長態勢。受到人口增長、城鎮化及居民食物消費結構升級,以及糧食用途多元化及工業用糧增多等因素影響,中國糧食需求將長期保持增長態勢。

  農業與科技、信息等現代化因素結合,發展空間擴大。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發達國家為代表的世界農業在既有的現代化成就的基礎上獲得了新的發展空間。

  首先,高科技農業得到新發展。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的高新技術不斷突破與應用,新技術成為現代農業的先導和發展動力。這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耕作技術、節水灌溉技術等農業高新技術。其次,信息化農業發展迅速。信息及知識越來越成為現代農業生產活動的基本資源和發展動力,信息和智力活動對現代農業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

  信息化的現代農業不僅包括計算機技術,還應包括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其目標都是為實現農業信息資源的高度共享。最後,多功能農業得到發展。相對於傳統農業,現代農業正在向觀賞、休閑、美化等方向擴延,假日農業、休閑農業、觀光農業、旅遊農業等新型農業形態也迅速發展成為與產品生產並駕齊驅的重要產業。

   環保產業前景廣闊

  中國環保產業近年有了較快發展,但總體上看,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需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一是創新能力不強。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技術開發投入不足。二是政策機制不完善,環保投入仍需提高。雖然近年來財政用於環保的支出逐年增加,但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仍偏低,參照發達國家的情況,中國環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至少應達到2%-3%,目前還存在較大差距(2012年僅占約1.6%)。三是原有環保產業經濟格局已不能適應當今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目前的環保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種類單一,未形成規模經濟,企業普遍小而分散。

  國家對於環境保護的重視打開了環保產業發展的空間。近年來中國環保法規密集出台,如2004年出台《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防治法》、2008年出台《水污染防治法》,2011年國務院發布《“十二五”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等。《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將節能環保產業確定為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更是凸顯了對環保的重視。環保法規與政策並舉,引導環保產業成為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並開啟了中國環保產業的新征程。

  地區間梯度轉移和升級

  依據2012年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人均GDP的統計數據,全國各地發展水平可分為四個梯隊:第一梯隊,人均GDP超過10000美元,有6個地區,即天津、北京、上海、江蘇、內蒙古、浙江;第二梯隊,人均GDP在10000美元以下、6000美元以上(也就是高於6091美元的全國平均水平),有8個地區,即遼寧、廣東、福建、山東、吉林、重慶、湖北、陝西;第三梯隊,人均GDP在6000美元以下、4000美元以上,有13個地區;第四梯隊,人均GDP在4000美元以下,有4個地區。

  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2012年不同經濟體人均國民總收入的分組標準,12616美元及以上為高收入經濟體,4086-12615美元為上中等收入經濟體,1036-4085美元為下中等收入經濟體,1035美元及以下為低收入經濟體,中國第一梯隊的地區已達到或接近高收入水平,第二、三梯隊的地區大體處於上中等收入水平,第四梯隊的地區大體處於下中等收入水平。從各地區人均GDP水平的差距看,中國經濟未來發展在地區間的梯度推移和升級還有很大空間。

   消費市場潛力大

  消費不振是長期困擾中國經濟發展的深層矛盾和結構問題。從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三大需求結構看,2012年中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49.2%。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報告,發達國家消費占比普遍達到70%以上,除中國外的“金磚國家”也普遍高於60%的水平。

  此外,中國人均收入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儘管經濟總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但中國人均GDP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屬於人均GDP水平較低的國家。2012年中國人均GDP為6091美元,列世界80名之外,約為世界平均水平(10,171美元)的60%。而世界前三位的盧森堡、挪威、瑞士人均GDP均超過70000美元,是中國的10多倍。“金磚國家”中,僅印度的人均GDP低於中國。“總量大國、人均小國”的現實表明,中國距“經濟強國”還有很大距離。

  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新指標。如這一計劃能夠實現,將形成5-6億的中等收入人群,從而為中國經濟可持續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對外投資有空間

  至2012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淨額(存量)為5319.4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3位,僅相當於美國對外投資存量的10.2%、英國的29.4%、德國的34.4%、法國的35.5%、日本的50.4%。而對外投資金額占外匯儲備比例較低,2012年底外匯儲備餘額3.31萬億美元,是全球第一外儲大國,但對外投資累計淨額占外匯儲備餘額比例僅為16%。外匯儲備餘額大及對外投資存量小,外匯儲備餘額大及對外投資存量小,中國對外投資空間巨大。 

  2014-09-01 06:45:58 來源:和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