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政魁解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以“新供給”推動中國經濟新增長

http://www.CRNTT.com   2015-11-30 08:17:22  


 
  2、全面深化“走出去”戰略實現從GDP到GNP的新跨越

  隨著2014年中國首次成為“淨資本輸出國”, GDP或GNI已不足以真實反映國民財富能力,應更注重GNP指標。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積累的對外金融資產達5萬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只有8800多億美元。深化“走出去”戰略,帶動資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將要素禀賦優勢升級形成對外投資新優勢。通過資本輸出帶動中國全球貿易布局、投資布局、生產布局的重新調整,進而推進國際產業鏈和產能合作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增長空間。

  3、把“服務貿易”作為實施貿易強國戰略的突破口

  2014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60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2.6%,但中國服務貿易“大而不強”。入世以來,中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增長了6.5倍,但從規模或比重看,中國還不是一個服務貿易強國。同時,中國服務貿易的比較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源、勞動力密集型傳統行業,在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處於明顯的競爭劣勢地位,服務貿易結構嚴重失衡,也導致中國成為全球服務進出口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就國際競爭力而言,中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遠低於美歐等服務貿易出口大國。

  應把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增強“中國服務”國際影響力,作為“十三五”重大任務。把2020年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量比重提高到20%,作為“十三五”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擴大服務貿易規模,著力推進服務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擴大准入,實現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平等競爭與合作,促進中國服務業競爭力的增強。要牢牢把握服務外包的機遇,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以培養服務外包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為依托,改善基礎條件,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外包。加快擴大雙邊和區域服務貿易協定,打破一些國家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壁壘。

  (二)培育“雙創”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正處於新的結構轉型期,創新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的核心戰略。近年來主要國家提出科技戰略的頻率之快、層次之高前所未有。主要發達國家創新戰略出現重大調整。新興經濟體國家,如韓國、俄羅斯 、印度、巴西等都紛紛提出了本國的創新發展戰略。

  在新一輪國際競爭的大背景下,中國新一屆政府也把“雙創經濟”(“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視為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能和新引擎。新常態下,傳統經濟發展模式所依靠的比較優勢大大降低,要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關鍵在於放開市場准入,充分釋放民智民力。

  一是構建產學研合作體系整合創新資源。目前,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面臨著“需求與能力相矛盾”的尷尬,大學和科研院所雖集聚了大量科技資源和人才,但產學研之間基於利益驅動的自願協同創新尚未廣泛成型,銜接配合不順暢。因此,建立共享基礎設施,加快技術轉移的激勵體制機制,防止人為技術壁壘和行業壟斷,推動產學研合作有助於在全社會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

  二是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條。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科技資源,對戰略性新興產業上下游的核心、關鍵以及共性技術進行攻關,通過創新鏈驅動,突破一批關鍵技術,使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創新鏈為引導,增強傳統優勢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推動擁有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的傳統企業集聚優勢資源加速發展,著力打造一批具有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形成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識產權密集型產業,從而帶動整體產業轉型升級。

  三是全力打造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進一步簡政放權,通過設立投資負面清單、政府權責清單和監管清單的方式明確政府和市場權限,為創業創新創造法制環境、改善監管環境、掃除體制機制障礙。同時在創客空間、創新工廠等孵化模式基礎上,大力發展市場化、專業化、集成化、網絡化的“眾創空間”,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小微創新企業成長和個人創業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開放公共服務平台,大力釋放經濟增長活力。

  四是建設支持創新創業的投融資體系。發揮政府創投引導基金和財稅政策作用,推進風險資本基金、成長貸款基金、創新基金,實施研發種子資本計劃,建立科技創新銀行,發行科技債券,加快新三板等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可設立國家創新保險基金,不僅可以解除融資抵押的約束,避免借貸抵押對中小創新者產生的擠出效應,有利於大型研發投入,也有利於中小創新項目對資金的需求,全社會的創新效率將因此得到提高。

  五是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創新資源全球化配置趨勢日益明顯,技術在全球流動轉移日益活躍。在創新全球化的大趨勢下,中國必須積極構建跨國技術轉移平台,幫助企業鏈接全球資源和市場,加快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構築從國家創新系統到全球創新系統的政策支持體系。

  (三)培育信息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一是信息和數據存量和增量巨大。中國是全球互聯網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數據生產和數據消費的主體。全國4G用戶數超過了2.5億戶,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達9.37億戶。根據IDC發布報告,中國2013年的I.T開支為179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的173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ICT市場。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ICT市場,其規模是中國市場的三倍。

  二是信息經濟增長速度和體量規模可觀。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5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中國信息經濟規模同比名義增長21.1%。信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58.4%,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測算,同期美國、日本、英國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9.4%、42.2%、44.2%。2014年中國信息消費的規模是2.2萬億,同比增長28%,帶動GDP增長0.64個百分點。按照發展趨勢看,今年信息消費的增長速度都超過GDP增速的三倍以上,信息消費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的動力和新亮點。

  三是信息經濟與產業融合發展將釋放出巨大能量。信息經濟與產業融合將形成下一代製造業形態、下一代貿易形態、下一代物流形態,對傳統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進行全面、系統重構。埃森哲的報告顯示,產業物聯網將尤其推動成熟市場的經濟增長。到2030年,產業物聯網的資本投資及其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將為美國累積貢獻GDP為6.1萬億美元。中國將有望從產業物聯網中實現更顯著的經濟效益。如能落實支持產業物聯網發展的各項措施,到2030年,中國累積GDP將增加1.8萬億美元,相應GDP較常規預測水平提高1.3%。

  (四)培育服務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中國正處於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服務業是關聯度極廣、滲透性極強、社會效應極大的綜合性產業門類。當前,中國已進入服務業高速發展的軌道。近些年來,傳統製造業產業鏈不斷擴展和延長,其覆蓋範圍逐漸從加工製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製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製造和服務逐漸相互融合,全球生產經營活動日益被納入到全球生產服務體系。服務在企業產值和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新趨勢。

  從未來的政策著力點看:一是大幅提升生產服務性要素的供給能力。由於中國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相對滯後,必須通過外部進口先進的生產者服務來滿足國內不斷上升的高端生產性服務要素需求,增強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大幅提升服務消費的比重,促進消費升級。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三是大幅增加對服務類公共產品投資。建立服務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通過PPP等形式,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信息等領域的社會投資。四是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著力打破服務業領域壟斷。破除推動服務業的行政壟斷,推動監管制度創新,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

  (五)培育價值鏈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1、加大向戰略新興產業和先進製造業投資,促進價值鏈全面升級。中國製造業的過剩產能主要集中在中低端環節,而高端製造業產品則是突出的供應不足,裝備製造、船舶、汽車、鋼鐵、建材、石化等九大主體製造業均是如此,這就構成未來的巨大投資空間和增長空間。

  首先,把製造業發展重點逐步轉向高端製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高端產業投資力度有很大的擴張空間,必須高度重視高端裝備製造業及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加大智能製造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投資力度。

  其次,推動中國製造業開展廣泛的、持續的技術升級改造投資。中國製造業投資過去幾十年以擴張產能為主,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屬於薄弱環節,如2012年,中國36.5萬億的固定資產投資中,新建項目達到25萬億,技術改造額度僅為5.2萬億,技術改造和新建項目比值,從1995年的40%,2005年下降至25%,2012年進一步下降至20%。這就意味著中國未來基於技術改造和技術升級的投資需求會非常巨大,投資增長仍存潛力。

  再次,大幅提升中國製造業創新研發投資強度。2013年中國製造業研發強度為0.88%,十二五規劃的目標值為期末達到1.5%,而美國製造業研發強度為3.35%,差距十分顯著。中國關鍵產業的研發強度明顯低於領先國家,美國制藥產業為24.5%,電子計算機、通訊、電子設備產業為14~19%,交通運輸業(除汽車)為11.5%;而中國相應的研發強度分別為1.63%、1.51%、2.18%,未來必須下大力氣徹底改變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和國際分工中的不利位置。

  2、重視培育本土跨國公司,增強對全球價值鏈參與度和控制力。經濟全球化的本質是跨國公司的全球化, 要提升對全球資源和經濟的控制力,獲取更大的貿易利益,就必須培育一批在全球範圍內有一定競爭力的本土跨國公司。支持企業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級生產要素,發展和延長國內價值鏈。政府除了財稅、金融、貿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應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場設立相應的貿易促進機構,為企業搭建國際貿易網絡提供綜合性服務平台和境外貿易合作區建設。

  3、著力增強零部件以及裝備製造業,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中國是全球最大的中間品進口大國之一。在最大限度促進零部件進口技術溢出的基礎上,政府應該制定政策引導國內企業加強零部件產品的自主創新能力,一方面提升中國本土企業的零部件生產質量和工藝,走出中國核心零部件過分依賴國外的困境,突破“為出口而進口”的被動貿易模式;另一方面,促進產業內分工發展,通過“強基工程”,以“製造業2025戰略”為核心和重點,全面提升中國全球價值鏈水平。

  (六)培育綠色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2015年5月,中國首次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名義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就生態文明建設做出全面專題部署的第一個文件,是對中共十八大及中央全會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的落實,也意味著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發展作為一項重大國策被上升為國家戰略層面。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