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山西王”閻錫山

http://www.CRNTT.com   2010-07-18 11:36:14  


 
閻錫山曾學土改提出田由公授主張

2010年07月02日11:23 南方人物周刊 

  學延安,蹲窑洞;學土改,村公有

  正因為“中”的思想,閻錫山能從中共各方面汲取長處。他看到了舊軍的弱點,研究了中共“黨指揮槍”的辦法與經驗,得出結論:“軍官能力的軍隊不如政治能力的軍隊,政治能力的軍隊不如主義能力的軍隊。”於是他依靠以薄一波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籌建新軍“青年搞敵決死隊”,並仿照八路軍的建軍制度,在新軍中普遍設立政委制。

  1937年11月8日,太原失陷,山西軍、政部門撤至臨汾。他仿照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口號提出了“民族革命統一戰綫”的口號,仿照中共“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制訂了“山西民族革命十大綱領”;當時延安有個學校叫“抗大”(抗日軍政大學),閻錫山在臨汾也成立了一個“民大”(民族革命大學);一到秋林、克難坡,閻錫山就仿照延安挖了一層層、一排排的窑洞,同時修食堂、蓋舞台、建禮堂、興水電,使得秋林、克難坡的夜景像是個小延安;中共歷來鼓勵婦女參加社會政治活動,延安有成群結隊的女兵,閻也標榜提高婦女的地位,布置各校招收女生,培養女幹部。於是秋林、克難坡街頭也不乏身著戎裝的“女兵”;延安提倡勤儉樸素、艱苦奮鬥,閻也要求禁絕煙賭贓欺,官兵幹部待遇以及服裝也較國民黨中央軍簡樸;延安一派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氣氛,閻也使秋林、克難坡的生活緊張化,機關幹部每天8小時工作外,須出席早晨6點由閻主持的“朝會”……

  當1935年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從南方蘇區向北方蔓延時,閻錫山在“防共會議”上提出“土地村公有”的主張。他還幾次提到“共產黨的厲害”:“共產黨將私有土地拿來分給貧農,使貧農同情於他,成為擁護他的基本分子。所以他是以平分一切土地取得農民擁護為其革命手段,是摧毀現在政府建設的基礎。”

  早在1920年代,閻錫山提出過“田由公授”的主張,他深知土地問題是這農業國家的命脈。10多年間,因為戰亂與動蕩,農村破產情況普遍,自耕農降為半自耕農,半自耕農降為雇農佃農,土地越來越集中在大地主手裡。如此趨勢,“必然激起土地所有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土地使用者終歲勞動,不得一飽”。

  他認為漢之王田、晉之占田、北魏之均田、隋唐之班田、宋之限田,都是限制土地集中的辦法,但沒從根本上解決,“所以中國的土地問題,老是走循環路綫,由集中到重新分配,由重新分配又恢複集中的過程。”

  他想出的辦法是動用早年推行的“村本政治”,不是將土地收歸國有,而是收歸村有,希望在實行土地分配時有村人理解,手續也簡便易行。

  他督導制訂的《土地村公有辦法大綱》一共13條。主要款項是:凡滿18歲的村民,就有權向村公所領一塊田,到58歲,還給村裡;那些不下田耕作的人,必須交不勞動稅。

  這份大綱在當時引發許多評論,有的人認為它在理論上存在許多缺陷和自相矛盾之處。

  閻錫山在老家五台縣的幾個村試點,苦口婆心勸說富人們為了長遠利益犧牲眼前利益,把多餘的土地拿出來,以無利公債收買,遭到富人的強烈抵制。結果,不了了之。

  正如當時某些評論指出的:解決土地問題是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習慣、利益的重新分配,實際上是要觸動甚至改變現存的社會制度,建立一種能適應生產力解放和發展的新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因此,遠沒有閻錫山設計的那樣簡單。

  他的方案,實際上是在不損害所在階層利益前提下的一種改良,以挽救走向沒落的命運,卻遭遇非議和責難,這不得不算作既得利益階層的悲哀。但閻的努力,對1930年代興起的鄉村建設和改造農村運動,確實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