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蘇進強:“和平協議”不能逃避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0:30:10  


 
  而此一“和平發展”的歷程與果實,也使朝野認為,既然兩岸不致干戈相向,和平發展所帶來的紅利亦稱豐碩,則“軍事互信”、“和平協戰”等政治對話就沒有迫切性,何況,馬英九政府團隊的民調支持度一直未見起色,此時再提政治對話,無異搬磚砸腳。

  最後,筆者以為中國大陸對政治互信、軍事互信乃至和平協戰,除對台部門有其一貫性的政策與論述外,軍方(不包括退役人員)與外交部門的立場與態度,卻未符一致,從策略觀點言或有“一手軟,一手硬”的考慮。唯台灣人民卻因而認為中國大陸是“一手棒子,一手胡蘿蔔”的“統戰”手法,並非真為“和平”,而是“統戰”手法。同樣的,台灣的“國會”部門與行政部門也有雙頭馬車的缺憾,這雖是民主運作的必然,卻可能使未來兩岸政治互信、軍事互信的建立增加難度。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前瞻

  台灣旺報創辦人蔡衍明八月初在“兩岸和平創富論壇”⑧中,公開主張兩岸可以先由國共兩黨簽訂和平協議,此一主張引起兩岸熱烈討論,民進黨大老洪奇昌則主張擴大經濟、教育、文化、公共服務等層面的交流,使兩岸在務實合作中求同存異,落實兩岸和平發展的路線。洪奇昌並認為,此議前提是不能以“一個中國為前提”,是否由國共簽訂和平協議,必經看馬英九的態度。

  一、馬政府應恢復國統綱領

  筆者以為,兩岸關係因國共內戰而起,先由國共兩黨簽署黨對黨結束內戰的協議性文件,不失為可思考階段性做法。唯黨對黨和平協議,畢竟不同於政府對政府正式的“和平協議”,否則必然在台灣引起更大的紛爭,故而,此一議題在現階段以民間學術機構、智庫舉辦相關論壇為宜,且其參與人士不應也不能侷限於國、共兩黨,筆者認為,相關論壇甚至應擴及關心兩岸和平發展的國際友人,以擴大累積互信的效果。

  其次,筆者認為,馬英九政府在主張“不統、不獨、不武”的同時,應與時俱進,重新檢視,以正面積極的態度,研擬恢復李登輝主政時期頒佈的“國家統一綱領”,此一綱領雖非法律,而是由“行政院”院會通過的政治文件,但對兩岸關係的發展具有開創性與未來性的影響。馬英九如再透過相同程序予以恢復,並無法理上的爭議,反而可為兩岸和平發展注入永續的活水,開展中程階段的新視野,為兩岸關係積澱政治互信,並架構和平協議與軍事互信的基礎工程。

  二、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基本原則與國際因素

  大陸國防部長常萬全於8月19日與美國國防部長海格會談中包括中美共同參加2014環太平洋聯合軍事演習與軍事互信等未來軍事合作時,曾提出以下基本原則: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