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 
蘇進強:“和平協議”不能逃避

http://www.CRNTT.com   2013-11-01 00:30:10  


 
  大陸國防大學的李大光教授也曾提出類似觀點,並建議兩岸可以考慮共同設立廈金特別和平區,將廈門和金門作為兩岸軍事互信建立的先行先試區,在這個區域內雙方可建立完全的信任措施,嚴格限制危險性軍事行動,並設立緊急通訊聯絡線路。⑫例如,在金門舉行“緊急應變兵棋推演”,邀請兩岸除了環保與交通外的軍事等機構參與,這也是對兩岸軍事互信的另一種合作模式。

    結語與建議

  誠如孫亞夫所言,兩岸關係的進展是一個實踐認識和創新的過程。為建立兩岸堅實的互信,其實可理性討論如何揚棄或改變以往不合時宜的思維,方能有助於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現今兩岸當局都無法在主權議題上讓步,而武力的運用更是中共“統一中國”的後盾。或許,跳脫這種威嚇的思維模式便可掙脫這樣的僵局,進而抒解台灣民眾長期以來在國民黨反共恐共教育下的戰爭恐懼。換言之,兩岸可將台海和平問題作為談判主軸,以兩岸關係的特殊性,參考歐洲或者東協推行軍事互信機制的經驗,將兩岸現實的需要列入考慮,來建構具有“兩岸特色”的軍事互信機制。這樣的作法,還可以為兩岸未來結束敵對狀態、簽署互不侵犯或和平條約鋪路。

  一、以“整合”的概念循序漸進

  “統一”有強勢與弱勢之分,有主體與客體之分,缺乏對等與妥協。不論是以經濟方式侵略,或以軍事方式攻擊,都是簡明易顯且立竿見影的有效的方式。而“整合”則是兩個個體(或兩國以上)的對等協商,經由合作的經驗與誠信的累積,以達完全之最終和平互信互利的目的。換言之,整合是“過程”,而整合的“最終目的”是創造和平與互利,而非誰統治誰。這種以漸進的手段來達成整合與互信的做為,當然不能一蹴而成,且必須穩健而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