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台退將傅應川: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未來著力點

http://www.CRNTT.com   2014-03-15 00:13:30  


 
  2013年是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最為蓬勃的一年,其動力來自於2012年11月,中共將“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列入十八大報告中,作為習近平就任總書記後的兩岸重點工作之一。並將其提升到大陸國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不但顯示對此議題的重視,亦有對台促談政治及軍事議案的意味。

  報告強調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和平統一最符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大陸軍方亦反應,兩岸應當避免骨肉同胞兵戎相見,以和平環境共創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以穩定台海局勢。這些理念與馬英九的“中華民族歷史分合”理論,不但有高度共識,亦使兩岸在建立軍事互信機制上交相呼應。

  去年6月24日兩岸的退將學者以“築信研討會”之名,商談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會議在北京召開,廣泛務實的研討機制的內涵及建立,會後並發表共識。兩岸皆認為:“有責任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建立機制的目的 。又認為,西方的“信心建立措施”,並不適用於兩岸軍事安全問題;並應以中華文化止戈與立信精神,及同為一家人的理念,作進一步安排。雙方須秉持一個中國框架,兩岸人民福祉,以化解軍事安全上的疑慮。這些共識為“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定性,共謀實踐的方向定調。會中並提出兩岸在東海、南海的戰略合作;及兩岸軍事衝突 的防制,建立演習通報、人道救援等具體措施。這些措施都有待而後協商逐步落實。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難題與障礙

  從兩岸關係而言,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似已奠定良好基礎,但從地緣戰略環境來看,此情勢並無顯著改善,形成建立機制的障礙。所謂戰略環境,是指影響本議題的內外環境因素,形成決策上的氛圍與壓力。尤因台灣施行民主制度,民意的歸向往往形成施政者的壓力,並使這種氛圍決定其政策導向與推動的時機。明顯對台構成障礙者來自兩方面,其一為地緣戰略上的影響,另一則是本土意識形態的掣肘。

  隨著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劍指中國遏制崛起;以強化在西太平洋聯盟的戰略手段,鞏固其在西太防線;並以第一島鏈為戰略前緣,美日聯盟為其核心力量。很明顯的,美國為了西太的戰略利益,不顧日本二戰的侵略罪責,及盟國於戰後對日本地緣政治上的安排。以美日聯盟之名,支持日本在東海及釣魚台主權上的立場以對抗中國。又因安倍的右傾路線,更與美國的戰略利益結合,形成美日聯盟與大陸間強烈的敵對態勢。

  雖然,台灣已於1979年與美斷交、廢約、撤軍,雙方已不俱備聯盟關係。但台灣在國共長期鬥爭及冷戰時期兩極化的對抗形勢中,已依附在以美國為首的民主一方,且使兩岸分屬不同陣營。至今兩岸的對抗形勢仍存,社會的氛圍亦無法擺脫“國防安全”仰賴美國的軍事支援的概念。又因台灣的戰略地位,居於第一島鏈的鎖鑰位置。在當前情勢中,若兩岸和解,美國在西太防線將澈底瓦解。

  從戰略的角度視之,兩岸和解及“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 ”的建構,實有遷動西太平洋地緣戰略架構的意涵。因此,美國藉“美台軍售”管道,對台灣軍事安全上的關切,任何兩岸軍事交流、互信機制的建構的活動, 都寄予極大的關注,給予台灣執政當局無形壓力,使此進程至今仍處在“二軌(民間)”狀態。

  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第二個難題,在台灣內部的政治環境,處在藍、綠分明的對抗局面中。綠營以其本土意識與台獨傾向,建立了一套兩岸敵對的論述,形成一種“不反中、即不愛台”的氛圍,不斷的批判藍營的兩岸政策。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的意涵,直接推向賣台、妥協,甚至於“投降”。

  在現行台灣的政治環境中,“綠營”正利用這一形勢,杯葛馬陣營一切的兩岸施政作為,包括不敏感的經濟議題,形成“逢中必反”的一貫態度,從ECFA到至今的服貿法無一例外。因此,在快速的兩岸關係發展中,“綠營”採行無限制的反對態度,正成為兩岸軍事交流,發展軍事互信機制的障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