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陳季冰:別忙著救經濟,先診斷病因

http://www.CRNTT.com   2009-02-25 10:48:36  


 
  所以,真正的信心絕不會來自懵懂無知或盲目樂觀,而應當是對問題有了一個全局性的清晰判斷之後的充實感。由此看來,討論還是需要的,甚至是必須的。如果把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看作是世界經濟的一場大病的話,我們在匆匆忙忙開藥方之前,首先要診斷清楚病情和病因。

  奧巴馬的7800多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雖然得到了絕大多數美國民眾的支持,但掌聲和歡呼聲並沒有淹沒分析人士的冷靜批評,許多人將矛頭對准華爾街大型金融機構的國有化以及對缺乏償付能力的“房奴”的救助。在他們看來,前者的問題在於政府介入會使資本市場受到扭曲甚至失靈,最終使納稅人和這些金融機構股東雙方都蒙受不願接受的損失;而後者則更是一項獎勵不負責任投資行為的壞政策,使讓那些量入為出、誠信良好的公民去為那些沒有錢卻要住大房子的人埋單。

  這裡無意對奧巴馬的救市方案作具體的評價,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導致華爾街金融危機的根源在於美國資本市場的過度投機和運作機制的不透明,因此,如果不在加強監管和市場透明化方面作出重大的改進,目前這種“這裡300億、那裡500億”的哪裡漏了就補哪裡窟窿的做法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的,甚至很可能造成許多新問題。

  說到底,市場之所以缺乏流動性,並不是社會上缺錢,而是缺少對未來的信心。因此,美國民眾眼下最為期待的也並不是從政府那裡得到無償援助,而是幫助他們擺脫對未來的深切擔憂。這就需要奧巴馬在競選時許諾的“變革”,而不是簡單的注資。美國人都很清楚,現在政府大手大腳花的這些錢歸根結底還是他們自己的。

  那麼,我們這裡的“4萬億拉動內需”又如何呢?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國家投資,雖然發改委等相關政府部門多次強調,本輪政府投資並沒有投向競爭性的企業項目,言下之意是主要用於交通、市政等基礎建設。不過我們必須搞清楚的一點是: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暫時確實能够帶動就業,但不管通過何種方式,它們最終都將轉化為全社會的生產能力。

  應該說,10年多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我們通過擴大基礎建設投資拉動內需是取得過不錯成效的,這可能也是我們把它當成屢試不爽靈丹妙藥的基本根據。然而,10年前的情形與現在非常不同。那次危機僅局限於東亞地區,而當時西方發達國家正處於20世紀80年代“裡根革命”以來經濟繁榮景氣的頂峰。因而,中國通過擴大投資而創造出來的生產能力增量被歐美近乎無限的消費能力輕易地吸納了。雖然這種政策導致在以後10年裡中國日益依賴於外部需求的畸形經濟結構,但這帖投資拉動的藥好歹還算是管用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