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專題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影響台軍“國家認同”的矛盾因素

http://www.CRNTT.com   2011-01-30 00:19:08  


  

  (二)歷史淵源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曾經具有濃厚的“黨軍”色彩。

  台軍聲稱:“‘國軍’是‘國家’的軍隊,必須服從‘憲法’,貫徹‘軍隊國家化’;‘國軍’今後與各黨派之間保持超然、獨立的立場與區隔、等距、良好的互動關係,絕不涉入任何政黨活動;‘國軍’服從民主憲政,依法服從新任‘總統’領導,絕無疑義。”(注20)但是,自黃埔建軍到第一次政黨輪替,長達近八十年形成的濃厚的“黨軍”色彩,並非短時間就能消失;何況,即使台軍果真迫切需要“保持超然”,但民眾觀念上對它的“黨軍”定位也難以輕而易舉地徹底改變。

  “柔性政變”即是例證。

  2004年3月,因“總統”選舉爭議,島內藍綠兩大陣營形成了自戒嚴解除以來最為驚心動魄的對峙。剛剛度過危機的陳水扁,在4月份“感恩謝票餐會”上首度提及所謂“流產政變”;11月14日為民進黨“立委”選舉造勢時又說:“選後泛藍以准革命的方式,發動群眾在‘總統府’前抗爭一個月,要利用人民力量推翻‘政府’,並呼籲軍警人員站出來”;“我要告訴各位一個秘密,已查清楚3.20後甚麼人、甚麼時間、甚麼地點要高級將領站出來‘裝病住院’、‘請辭’”;“這不是軍事政變,不是戰車、大炮開出來那一種,而是柔性政變,好在我們‘軍隊國家化’已有成績,沒受到唆使。”(注21)在民進黨利用“獨派”媒體鋪天蓋地的炒作下,本是捕風捉影的“柔性政變”之說,迅速成為牽涉大陸、國民黨、民進黨、台軍的重要政治事件。

  儘管這一風波最後以法律途徑暫時得以象徵性的平息,但是,它本質上是一個牽涉軍方但又並非軍方自身所能左右的政治問題。陳水扁、民進黨將黨軍關係當作政治議題炒作,“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面被迫做出回應,很大程度上在於,社會上對黨軍關係的政治議題本來就比較敏感,仍存在著對國民黨與台軍之關係的懷疑心態。早在2003年,政治傾向“偏獨”的《台灣日報》便質疑:“過去的‘國軍’是‘國民黨軍’,難道現在的‘國軍’還與泛藍同一肚腩?”(注22)對如此社會心態,台軍也頗感無奈:“事實上,對‘國軍’而言,更進一步的挑戰,是何以使外界不再以舊思維看待脫胎換骨的新時代‘國軍’,畢竟在長時間的刻板印象養成後,面臨類似情況,各方習於參考過去的經驗提出相似指稱。”(注23)

  同有著一百多年漫長歷史、曾經多次親自率領軍隊作戰的國民黨相比,民進黨與軍隊的關係,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沒有國民黨與軍隊的關係那般“豐富多彩”。由於威權時代國民黨的確利用過特殊的黨軍關係優勢“打壓”民進黨,多年來,民進黨已經習慣於利用似是而非的“弱者”形象製造悲情意識,炒作黨軍關係議題,把軍隊置於公眾、媒體的檢視之下,一來可以強化國民黨的負面形象,勾起選民對威權時代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回憶並產生厭惡感;二來至少可以防止與國民黨尚有一定感情糾葛的部分軍人暗中做出不利於民進黨之舉動。

  但平心而論,政黨認同“即許多人長時間在精神上加入某個政黨所必然產生的一種傾向。強烈的政黨認同者毫無疑問地為其政黨投票”。(注24)一般認為,台灣軍方在政治傾向上是支持國民黨的,國民黨似乎也比民進黨更重視針對軍人的政治動員(注25);但是,戒嚴解除之後的十幾年時間,台灣政治版圖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民進黨迅速壯大,擁有龐大而穩定的支持者,兩大陣營的實力不相上下已是基本現實。而且,名為“軍隊政治中立”教育的深入和持續,儘管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台軍作為政治工具的本質,但對約束軍人的政治偏好和參與熱情,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政黨輪替成為台灣政治常態後,儘管由於歷史因素,部分軍人尤其年長將領與國民黨可能存在某些情感瓜葛,但時至今日,可以說島內任何政黨與軍隊的關係,都不像威權時代國民黨同軍隊的關係那般明確、牢固、持續(注26)企圖在政治紛爭中“潔身自好”的軍方,“國民黨情結”淡化乃是必然趨勢;不僅淡化,而且與國民黨之間發生摩擦也在所難免,比如,2006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圍繞軍購展開鬥爭時,就有軍人指責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認為他阻擋軍購案是不顧官兵的死活,甚至揚言暗殺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