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網首頁  

螺旋藻檢測結果“變臉” 揮霍政府誠信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據《經濟參考報》報道,關於螺旋藻產品是否存在鉛砷超標,一月之內兩次抽檢,藥監局的檢測結果自相矛盾,令公眾大跌眼鏡;另據了解,螺旋藻鉛砷超標被媒體曝光後,多家涉事企業“進京公關”。食品安全事件層出不窮,從根本上講是監管態度使然,檢測螺旋藻態度上的反覆,對監管部門的公信力無疑又是一次巨大傷害。螺旋藻“烏龍門”不能沒有真相,究竟有無“進京公關”、公關了誰等,必須查個水落石出。 …【详细】

查看往期輿論參考 >>

藥監局“螺旋藻風波”解釋難以自圓其說

  針對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保健食品螺旋藻片鉛超標風波,昨日,處於輿論漩渦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稱“國家藥監局”)再度發文回應:兩次檢查採用的都是2.0ppm的標準,而之所以出現結果前後不一致,是因為“監測和監督檢查屬於兩項不同的監管工作”,監測結果不等於監督檢查結果。   此文一出,外界嘩然,認為其難自圓其說。 前後文件口徑不一   國家藥監局10日官網掛出《關於螺旋藻保健 …【详细】

螺旋藻鉛超標 藥監部門說清了嗎?

  螺旋藻產品兩次檢測結果不一致,藥監部門的回應稱第一次是“監測”,第二次是“監督檢查”。這兩種監管方式到底有什麼區別,一般消費者可能很難搞清楚,但這其實也不是公眾最關心的問題。公眾此前最大的疑問是,兩次檢測結果為什麼不一樣? 同樣的標準,為何結果不同?   對此,藥監部門需要做出具體說明,比如第一次列出那些產品的依據是什麼,雖然監測只是“發現可能存在的苗頭性問題”,但在眾多同類產品中 …【详细】

螺旋藻兩次抽檢為何“大變臉”

  “認准藍帽子”,是各大保健品廠商促銷的王牌廣告語。但螺旋藻產品“鉛超標”顯示,這個審批認證的“藍帽子”並不可靠。   記者此前追蹤調查發現,“湯臣倍健”、“清華紫光”、“康特力斯”等螺旋藻“藍帽”產品,涉嫌鉛含量超標。在延伸調查中,一些戴著“藍帽”的魚油產品,也被發現存在質量隱患。   “藍帽”是由國家相關主管部門審批認證的保健食品標誌。獲批的保健食品企業,在對外銷售的產品外包裝標 …【详细】

莫讓“螺旋藻風波”揮霍政府誠信

  螺旋藻檢測行業的終審者,針對同一產品在不到10天之內發布了兩份檢測報告,前一份說產品鉛超標,後一份說產品合格。兩份報告結論截然相反,讓人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近日擺的這個烏龍,讓政府誠信再次受到挑戰。   對於為什麼兩次檢測會有兩個結果,目前網友最關注的是“公關說”。這種說法稱,藥監部門首次公布的“鉛超標”企業紛紛進京公關,藥監部門於是見風使舵,把部分超標企業“撈 …【详细】

螺旋藻“變臉”檢驗著監管成色

  是什麼導致了檢測結果的朝令夕改?兩次檢測,遵循的是不同的標準。“一般標準”的鉛標限值是0.5mg/kg,另一個是“特別標準”,即“固體飲料和膠囊產品標準”限值為2.0mg/kg。而螺旋藻片劑的鉛標限值究竟執行什麼標準,據說沒有明確規定並處於“學術爭論的範圍”。   耐人尋味的是,何以先前在監管檢測中要執行0.5mg/kg鉛標限值?事實上,專門負責保健食品審批的國家食藥監局保健食品審評中心 …【详细】

誰令監管的尺子朝短夕長

  同一把監管的尺子,相隔一個月的時間,兩次丈量的結果卻大相徑庭。   丈量的對象,是在保健品市場上受到熱捧的螺旋藻產品。在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下發的《關於加強以螺旋藻為原料的保健食品監督檢查的通知》中,市面上銷售的10多種螺旋藻產品,被檢測出重金屬鉛、砷、汞含量“不合格”。其中一些產品,甚至來自知名的上市企業,並且在國內占據著驕人的市場份額。   儘管直到一個月後的3月28日,這一 …【详细】

“公關藥監局”一事不能沒有真相

  關於螺旋藻產品是否存在鉛、砷超標,一月之內兩次抽檢,官方口徑自相矛盾,令公眾大跌眼鏡。據了解,這兩份名單被媒體曝光後,多家涉事企業進京“公關”。   一會兒說鉛超標,執行的是0.5m g/kg的標準;一會兒又說不超標,執行的是2.0m g/kg的標準。到底是0.5還是2.0,像是監管部門在選擇性適用。而關於“片劑”等劑型因原料濃縮後易致鉛含量升高,故放寬為“≤2.0m g/kg”的說法, …【详细】

螺旋藻抽檢結果變臉 監管不能因資本公關放寬

  一月之內,兩次抽檢,官方結果自己“打架”。近期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螺旋藻保健食品鉛、砷、汞等重金屬含量檢測結果“變臉”事件傳出最新消息,“變臉”背後的玄機,是有關監管部門被涉事企業公關“搞定”。   有必要對這一事件進行簡要回顧。2月29日和3月5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先後向地方監管部門下發內部通知,通報檢出鉛、砷超標的13家“不合格”螺旋藻生產企業和內容物欺詐的8家魚油生產企業名單。 …【详细】

食品監管不能像螺旋藻輕易“變臉”

  針對螺旋藻鉛超標兩次檢測結果大相徑庭的質疑,4月10日,國家食藥監局表示,兩次檢查採用的都是鉛限量為2.0mg/kg的標準,之所以出現結果前後不一致,是因為第一次是“監測”,第二次是“監督檢查”,屬於兩項不同的監管工作,兩次結論並不衝突。   一個月內,同一個監管部門,卻發出迥然不同的檢測結論,引起輿論的不解和猜測。而且明明兩次檢測結論有著很大的衝突:第一次的監測,結果有13家螺旋藻產品 …【详细】

面對質疑主管部門別再“耳背”

  據藥監局宣稱,之所以出現兩種不同的檢測結果,是因為兩次檢驗遵循的是不同的標準。在藥監局最新的抽檢結果中,螺旋藻保健食品鉛含量執行2.0mg/kg的標準。而一個月前執行的是0.5mg/kg的標準。在針對“檢測標準”的關鍵問題上,藥監局則這樣解釋:國家食藥監局對藻類中鉛含量的監管標準隨劑型的變化而變化,“普通劑型”的鉛含量標準為“0.5mg/kg”,而“片劑”等劑型因原料濃縮後易致鉛含量升高,故放 …【详细】

螺旋藻檢測“變臉”,藥監部門不能沉默

  時隔幾天,螺旋藻檢測結果就“變了臉”。變臉依據,說是標準不同。且不論標準變更是否有科學依據,作為監管部門,如此反覆無常的做法,本身就難免自損公信,也讓公眾無所適從。   這已經造成了諸多不良的社會影響。在權威信息混亂的情況下,很多民眾已經自覺地“用腳投票”拒絕購買相關產品。身處輿論漩渦中心的藥監部門,無論是為公眾負責,為行業負責,還是為政府的公信負責,此刻都不應沉默。   因為,到 …【详细】

保健品戴帽戲法何時休?

  國家食藥監局下發的內部通知中,明明有13家螺旋藻生產企業產品“不合格”,隔不久對外公布抽檢結果,卻只剩下一家產品不合格。這究竟怎麼回事?   按國家食藥監局的解釋,原因是首次檢測列出的“問題產品”只是“可疑待查的產品”。但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這與“藍帽”產品(即保健食品)的審批、監管環節存在漏洞密切相關。首次檢測結果被曝光後,多家涉事企業進京“公關”。業內人士稱,國家食藥監局集審判、 …【详细】

 往期回顧

更多 >>
首頁 | 港澳新聞 | 國際時事 | 兩岸專區 | 軍事聚焦 | 評論世界 | 財經視角 | 文萃大觀 | 中評電訊 | 時事專題
關於我們 | 中評動態 | 招聘人才 | 聯系方式 | 鏈接方式 | 中評律師 | 驗證記者証 | 免責條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分辨率   © Copyright 中國評論通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