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邵逸夫捧紅狄龍姜大衛 因保守錯失李小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1-07 11:59:43


 
  在電影發燒友看來,邵氏的全盛時期,自然是張徹與胡金銓開創邵氏功夫片的時期。但在張徹與胡金銓拿出《獨臂刀》和《大醉俠》之前,邵氏在電影江湖中起家的,卻是李翰祥的黃梅調電影。

  邵氏立足香港初期,最大的對手是陸運濤主持的“電懋”。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影壇其實有三大勢力,就是邵氏、電懋(國泰)和左派的長城與鳳凰公司。陸運濤原本也在南洋從事院線管理,比邵氏兄弟早兩年登陸香港。“電懋”曾雲集張愛玲等華人編劇名家,優勢是時裝喜劇片,陸運濤曾留學歐美,學習當時的好萊塢經驗,重視女明星,為她們量身定做影片。當時“電懋”旗下女星陣容有林黛、尤敏、林翠、葛蘭、葉楓、李湄等,導演陣容則有岳楓、陶秦、唐煌、易文、王天林等。而當時邵氏手上獨有的女星只有由長城轉投的樂蒂。

  李翰祥在回憶錄《三十年細說從頭》中,這樣記述當時邵逸夫在香港的“地位”:“剛到香港,還真有些寸步難行的味道,想請大明星吃飯都要百般遷就,因為試請過幾位大明星一塊兒到他清水灣的別墅吃飯,結果大牌沒到,連二牌三牌也請不齊。”

  針對“電懋”的優勢,邵逸夫提出,邵氏必須要“大”:建大廠、拍大片、掙大錢。1961年,邵氏片場一期落成,面積達到65萬平方米,第一家使用了當時美國流行的彩色寬銀幕技術,叫做“邵氏綜藝體弧形闊銀幕”。時裝片無法拍大,邵逸夫就拍古裝片。1959年的《江山美人》,就是在這樣的指導思維下出廠的。

  《江山美人》講的是正德皇帝與李鳳姐的故事,開了香港黃梅調的流行風潮。採用黃梅調,是為了針對“電懋”廣受歡迎的歌唱片《桃花江》和《曼波女郎》。邵逸夫曾經回憶說,當時電影觀眾以婦女為主,她們喜歡歌唱片,歌愈多愈受歡迎。張徹在他的回憶錄《回顧香港電影三十年》書中也曾有一段憶敘:“黃梅調是自然發音。自然發音的歌唱就能讓普羅大眾朗朗上口,跟著學唱,蔚為流行。30年代,電影技術進入有聲片之後,電影歌曲遂成為最容易吸引觀眾的一種溝通方式。”

  邵逸夫撥了巨資50萬港元給李翰祥拍攝《江山美人》,在當時一般時裝片票房以幾萬元計的電影界,邵逸夫幾乎被看做是瘋子。但上映後第一周《江山美人》的票房就衝破了40萬港元,成為香港歷史上最賣座的影片,還在亞洲影展上拿下10項大獎。而邵氏電影公司也徹底站穩了腳跟,“電懋”的“時裝戲”在華麗的古裝服飾面前相形見絀,從此被戲謔為“爛衫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