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及其部屬入赤寮初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7 17:18:21  


文天祥雕塑。
  在潮陽的小北山境內,有大亨鄉尖石山的“宋大元帥之墓”,玉嶼山的“宋胡大夫之墓”,新陂鄉的“宋謝妙山之墓”等共9處。近十年來,有地方文士分析:“(墓)刻上姓名及職銜的,應是宋大元帥的部屬;單刻宋大元帥者,應是宋軍犧牲的士卒合葬墓。” 見《谷饒鎮’98民間文化節專輯》P83 ;大亨鄉尖石山的《宋大元帥墓園記》還有這樣的記載:“考宋末,元兵入寇,神州陸沉。景炎二年,帝蒙塵南避,右承相文天祥勤王終南。時元兵陷潮陽,都統陳懿降;翌年.陳引敵困潮州,知州劉興亦降。十月,文丞相討逆,二賊竄潮陽,丞相追至,斬劉興,陳懿遁。丞相駐潮整軍圖複國。未幾,陳賊引叛將張弘范率馬軍數萬突至,血戰於小北山麓,宋軍殉難者甚眾。尖石嶺前埋忠骨,民心思宋緬國魂。”其墓前又有拜亭柱聯曰:“宋元帥潮陽捐軀殉社稷,文天祥燕市成仁振國魂”;“北山戰酣劍折刀殘圖複國,終南馬嘶浪高路斷誓不降”……《墓園記》還說:“迨洪武 1369年 ,明太祖才追封宋陣亡將領和士兵,敕封元帥,欽賜貴山都赤寮等毗鄰抗元戰場的村莊……”。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缺乏歷史依據的,是故特提出來同探討。 

  筆者查閱了宋元《文獻通考》、明朝隆慶《潮陽縣誌》、清朝光緒甲申年《潮陽縣誌》、清朝康熙《潮州府志》、現代《潮陽大事記》等有關史籍資料,裡面均沒有文天祥或其部屬入赤寮的記述。隆慶《潮陽縣誌》記述:“……三年少保右丞相兼樞密使信國公文天祥舉兵討陳懿懿遁移駐潮陽攻之劉興伏誅……張弘范以步騎自漳泉入潮天祥料勢不能敵因取間道之海豐行且數日弘範乃使其弟弘正輕騎疾馳追及之天祥方飯客五坡嶺不為備不意浮卒至兵潰遂被執時取懷中腦子不死於是複返潮陽見弘正 范 于和平……祥興元年正月二日弘範下海置天祥舟中守護……送京都遣都鎮撫石嵩護之……。《潮州府志》載 P152 :“端宗景炎元年……八月元人寇潮陽縣都統懿叛降於元冬十月侵潮州知州事馬禦之其明年懿又導元將唆都蒙古夕潮州馬發死之劉興以城降天祥舉兵討懿懿遁十月引兵趨潮陽攻懿于和平斬興軍威大振兵部侍郎鄒氵鳳宣教郎劉子俊並引兵來會十一月天祥自潮陽移屯元將張弘范襲執於五坡嶺取懷中腦子服之下死……懿等不受督府節制天祥聲其罰計之懿走山寨中天祥駐和平攻之急懿導元兵具舟海岸輕騎以致天祥有五坡之敗……” 

  清光緒《潮陽縣誌》載(P334):“德佑初(1275年)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天祥奔汀州,明年益王殂,衛王繼立,加少保信國公.進趨潮陽。潮州盜陳懿、劉興數叛,為潮人害。天祥攻走懿,執興誅之,因趨南嶺。懿乃潛導元將張弘范濟潮陽。天祥方飯五坡嶺,弘範兵突至,執之。天祥吞腦子不死,遂複至潮陽見弘範,不拜,乃厚待以客禮,遣送京師。……在燕3年,終不屈,臨刑從容,年47歲。”《潮陽大事記》( 公元214年至公元2003年1月 載 P232) :“……景炎三年 1278年 初……文天祥為了平叛和匯合王師勤王,九月率兵入潮州,十月進軍潮陽,大敗陳懿、劉興叛軍,擒殺劉興於蠔坪,陳懿逃往福建,平叛取得了重大勝利。十二月中旬,陳懿引元將張弘範踞蠔坪,文天祥料想勢不能敵,遂向南嶺方向撤退,欲與崖山流亡朝廷靠攏。二十日午在五坡嶺(今海豐縣城北 造飯時,遭元軍突襲,為千戶王惟義所執。十二月二十七日文天祥被押回潮陽蠔坪元軍營交張弘範。弘范置文天祥於海口 今海門 舟中。……弘范把文天祥押赴崖山,轉解燕京 元都 。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于燕京柴市從容就義。時年47歲。”1997年新編的《潮陽縣誌》,是綜合歷代史料記載而編寫的,裡面對文天祥入潮的記載寫道:“祥興元年(1278年 加封天祥為少保信國公,九月,天祥帶兵下潮州,十月進攻盤據潮陽、已投降元朝的都統陳懿,陳敗走退據小北山等處山寨。在潮期間,天祥到東山謁雙忠廟 祀張巡、許遠 ,賦《沁園春》詞,又曾到海口蓮花峰眺望帝舟。十一月,處置使鄒氵鳳、監簿劉子俊帶兵數千,由江西南下來潮陽會師;當時還有明州水軍數百人乘兵船到潮陽,由隨營的惠州通判林琦編練。至此,軍威稍振,遂合兵再攻陳懿。懿逃脫,擒斬已降元的潮州知州劉興于和平。”(見P1042 從上面記述看來,文天祥率部屬入潮期間,只到過三處地方:東山、海口(今海門)及和平,而未見到過赤寮,更沒有”陳賊引叛將弘范率馬軍數馬突至,血戰於小北山麓,宋軍殉難者甚眾”的記載。 

  至於陳懿引張弘范襲文天祥部屬,新編《潮陽縣誌》的記載是:“(1278年)時元兵水陸並進,天祥兵力薄弱難支,于十二月中旬向海豐撤退。陳懿以私家船百艘,渡元將張弘范兵馬據和平。弘范派其弟弘正率輕騎追襲宋兵。十二月二十日,天祥被執於五坡嶺,服腦子不死,隨員除謝翱機智逃回潮陽白土村(今屬海門)家中外,其餘陳龍複、杜滸、鄒氵鳳、劉子俊、林琦、蕭資、徐榛、陳榘、吳應辰三兄弟等,均先後殉難。”從上看來,文天祥受張弘範突襲,是在向海豐撤退之後的事,而與元兵血戰,應是海豐的五坡嶺,而並非在赤寮的尖石山,可見說宋軍受元兵突襲而血戰于尖石山是站不住腳的。另外,殉難者中也並沒有“胡大夫”、“謝妙山”的名字,可見赤寮及周邊幾處宋元帥墓“刻上姓名及職銜的應是宋大元帥的部屬;單刻宋大元帥者,應是宋犧牲的士卒合葬墓”這樣的分析顯得有些牽強附會。 

  歷史是自然界或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進程,也指某種事物發展過程和個人的某種經歷。因此,每位對歷史負責之士,必須用正確的歷史觀看待歷史,尊重歷史,不要因時代變遷,或為了某種需要,在缺乏事實依據的情況下,把某些似是而非或尚未定論的東西肯定下來,就會誤導人民群眾,筆者僅以此文聊作抛磚引玉。(來源:汕頭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