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林德昌:邁向兩岸社會大交流的和平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7 21:33:28  


  中評社台北2月17日電/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林德昌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自1987年台灣開放對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關係一直呈現出政治冷、經濟熱的特色。但不管南向政策、戒急用忍、台灣海峽飛彈危機等政治議題的阻礙,兩岸經貿與社會交流,卻未曾稍減。 

  因此,在海峽兩岸此一獨特之政經互動架構下,政治、軍事和經貿投資等議題,一直是我們所共同關注的焦點。然而此一傳統的發展脈絡,自2008年以來開始出現了明顯的轉折。 

  文章說,兩岸自2008年開啟制度化協商以來,已歷經6次江陳會談,以及10餘項協議和ECFA的簽署。在上述多項協議的簽署後,諸多議題的執行、推動與監督,必然要委由具專業性的民間組織為之。 

  在兩岸官方尚無法及時直接進行對話的情況下,民間組織自然扮演重要的對口角色。“台灣海峽兩岸觀光旅遊協會”與“海峽兩岸旅遊交流協會”的分別在北京和台北互設辦事處,專責處理陸客來台,或台客赴大陸旅遊及觀光宣傳等事宜;“中華民國”關稅協會和中國海關學會對口,協商毒品走私和海關業務等,皆為很好的例子。 

  非政府組織交流頻繁 

  文章說,兩岸交流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後,由於議題呈現了專業化和多元化的取向,海峽兩岸民間社會組織的交流必然更密切,並為兩岸的經貿社會交流,建立嶄新的發展架構。 

  此外,在全球化和全球公民社會的推波助瀾下,台灣和中國大陸亦開始分別歷經公民社會和非政府組織的發展與成長,儘管兩者之間的發展結構有著極大之差異性。 

  文章說,但就背景層面而言,1999年的九二一大地震,見證了台灣非政府組織的崛起;而2008年5月的四川省汶川大地震,也展現中國大陸非政府組織的活動與能量。 

  由於非政府組織的人道援助與發展合作,是不分國界、意識形態、宗教與種族,因此台灣的許多非政府組織針對中國大陸所發生的一些自然災害,多年來即不斷提供人道救援。 

  包括台灣國際醫療衛生行動團隊、國際佛光會、慈濟基金會、伊甸基金會、台灣明愛會、中華救助總會、中華希望之翼服務協會、“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路竹會、羅慧夫顱顏基金會、法鼓山基金會、國際聯青社、台灣世界展望會,以及台灣兒童暨家庭扶助基金會等。 

  文章說,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的重創台灣東南部地區,亦有中國大陸的一些民間團體,針對災區進行了物資和金錢的捐贈。 

  除了自然災害的議題外,台灣公益信息中心網站所列舉的3245個台灣基金會,以及1128個台灣社會團體,至少有超過295家,曾與中國大陸非政組織進行交流與合作。 

  民間互動邁向更深層次 

  文章說,雙方交流的議題,包括了信息、財經、扶貧、環保、新聞媒體、身心障礙、飲食、經貿、公益、原住民、文化、藝術、宗教、婦女,以及醫藥衛生等。由此可見,兩岸非政府組織的交流,事實上比我們所想像的還要頻繁。 

  但無可否認的是,交流的方式,仍以一般性的參訪交流、研討會、研習營,以及學術會議等為主;較深層次的實際議題與草根性的合作計劃,則較不多見。 

  就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來看,雙方已逐漸由經貿投資、觀光旅遊,以及一般民間社會人士的交流等,發展到民間團體的互動與合作。 

  文章說,展望今年兩岸關係的發展,這種重視人類發展議題,以及具有相同理念的非政府組織交流,必然會在既有的基礎上持續擴大與深化。 

  因此,兩岸將從一個較鬆散的傳統交流模式,透過非政府組織的互動,漸次邁向一種更深層次社會網絡關係的建立。 

  文章說,這種由下而上民間社會力量的發展與結合,藉著基層民主的形成與建構,必然有助於進一步強化兩岸之間的和平與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