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巨無霸“新中信”2269億關聯收購落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4-17 09:46:27


  中評社香港4月17日電/時隔半個月,中信集團注資中信泰富以實現在香港整體上市的計劃,終於塵埃落定。

  《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4月16日,中信泰富公布,這樁總額2269億元的重大收購,交易對價包括499億元現金和1770億元的股份。具體來說,中信泰富將以每股13.48港元(相比收購定價基準日溢價25.86%)向中信集團發行165.79億新股,總額約1770億;其餘499億的現金對價將透過向機構投資者定向增發212.65億股完成,以滿足香港聯交所對公眾持股比例最低15%-25%的要求。

  換言之,若計劃順利,中信泰富幾乎不需動用目前資源,“零代價”完成收購中信股份100%的股權。

  中信集團兼中信泰富主席常振明16日在香港表示,收購對集團和中信泰富創造了雙贏的局面。集團整體上市為實現更高效的資本配置創造了條件,中信泰富也可以借助更廣闊的融資平台繼續發展資本消耗性業務,減輕澳洲磁鐵礦項目所帶來的沉重負擔。

  常振明確認,交易完成後,中信股份將把所有業務資產注入中信泰富並融為一體,中信股份也將成為香港註冊的公司。而中信泰富將直接更名為中國中信股份有限公司。中信股份目前持有中信集團旗下99%的業務。

  管理層透露,以定向增發形式入股中信集團的戰略投資者同時包括中資和外資機構,最快會於5月公布。獨家財務顧問中信證券國際的負責人對《21世紀經濟報道》透露,新股東同時也是中信集團的長期合作夥伴。

  一位外資基金經理認為,事實證明中信集團的上市是透過“財務手段”實現內部業務“拉上補下”的整合效果,並非此前預期的大刀闊斧的所有制改革。另有投行人士解讀,上市、遷册只是國企改革的第一步,管理層不希望國有控股被過快攤薄,不排除後續會出現更多向外部股東出售資產的交易。

  機構投資者最快5月出爐

  “這既不是新上市,也不是反向收購,這就是一筆中信泰富非常重大的關聯收購。”面對借殼上市等質疑,常振明給出了意料之外的定義。

  按照常振明的解釋,如果收購採用全部向母公司發行新股的方式,新的中信股份股權將有超過90%的部分由集團控股,這會違反港交所規定的最低公眾持股比例(15%)。因此,中信泰富必須對外部股東配售一定數額的股份,這變相攤薄了國有持股。

  記者翻閱港交所的上市規則,股本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至少要有25%由公眾人士(即外部股東)持有;若發行人預期上市時的市值超過100億港元,經交易所酌情批准,可接納介乎15%至25%之間一個較低公眾持股比例。

  香港資深投行人士溫天納表示,中信集團的資產規模過於龐大,只要其股權比例不影響市場正常運作,獲得交易所的特批無可厚非。但國企改革的本質是提高公眾持股來“鞭策”央企提升資本使用效率,表面來看,新中信目前的架構顯示改革力度似乎未如預期。

  常振明解釋說:“引入外部股東客觀上是為了滿足交易所的流通要求。集團選擇把總部遷到香港就是相信這裡的法制、人才和公司管治會提高中信整體業務的經營效率。敢於攤薄國有持股本身已經是一種突破,混合所有制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不可能一步到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