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陳亨達:打造9+2>11的粵港澳大灣區
http://www.CRNTT.com   2018-05-03 15:51:12


陳亨達常務副會長發表粵港澳大灣區。(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5月3日電/國家高度重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經緯集團副主席兼香港中國商會常務副會長陳亨達指出,協調、互補、合作是粵港澳大灣區賴以成功的秘訣,寄語粵港澳三地政府、市場和人民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絕對能成為對標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的世界級灣區。

  香港明報報道,陳亨達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由總理李克強在去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及至去年7月1日回歸紀念日,在國家主席習近平見證下,國家發改委及粵港澳三地政府,聯合簽訂“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並開始制訂大灣區發展規劃,將大灣區的建設,提升到國家發展戰略層面。

  獲得如此重視,提高到如此層次,究竟大灣區對國家和我們為何那麼重要呢?要回答這問題,要先弄清楚灣區及灣區經濟是什麼?

  灣區是由一個或數個相連海灣、港灣或島嶼組成的區域城市群。灣區經濟便是在這種地理條件下形成的區域經濟。這種經濟結構屬開放型,具有國際交通網絡發達、資源分配效率較高、集聚外溢功能較強的優勢。

  ・公認的灣區:紐約、三藩市、東京

  聞名於世的海灣多達數千,知名海灣城市亦有數百。不過,擁有國際戰略地位、對全球經濟具影響力,並獲世界公認的灣區城市群,卻只有三個──美國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及日本東京灣區。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60%的全球經濟總量,來自於港口、海灣地帶及相應的腹地。有統計指,全球75%的大城市、70%的工業資本及人口,都是集中在距離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帶地區。

  德勤今年2月發表的報告稱,2016年東京、紐約、粵港澳、三藩市四大灣區的GDP總量,分別為1.86、1.83、1.38、0.82萬億美元,相當於世界銀行發佈的2016年全球GDP總量74萬億美元的7.96%。除了新晉的粵港澳大灣區外,其他三大灣區都曾經歷多個階段的蛻變,才能達到今天的成就。

  ・灣區成功秘訣:協調、互補、合作

  最早出現灣區之名的是紐約灣區。隨著巴拿馬運河在1914年開通,紐約進入全速發展的年代。1929年更發表了世界上首個大都市規劃。經過近百年發展,紐約灣區已成為全球第一灣區。至於三藩市及東京灣兩大灣區,均是在二戰後開始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前者成為科創型灣區;後者則屬產業型灣區。

  至於我們的粵港澳大灣區,由“9+2”個城市組成,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深圳、東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門9個城市,加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區。追源溯始,粵港澳大灣區可說始於1978年改革開放,深圳及珠海成為經濟特區後,三地便出現頻繁交往,帶動互相的經濟發展。

  現時9+2城市土地面積共5.6萬平方公里,佔全國0.6%;2016年經濟總量9.2萬億元,佔全國12.4%;常住人口6800萬,佔全國4.9%。經濟成就有目共睹。不過,要像三大灣區獲得舉世公認,仍需一段時間。

  回望三大灣區崛起過程,發現它們都曾走在同一道路上,就是灣區內各城市,放棄各自為政,走向互相合作,協調發展,最終做到1+1>2,3或4甚至更多。

  總理李克強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他又強調,要建設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須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形成互補,打造新的增長極。國家主席習近平亦在人大會議期間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要求粵港澳加強協調配合,打造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習近平主席:大灣區搞起來,不得了

  兩位領導人均指出,要發展大灣區,各地不要各自封鎖,要融合發展,正是成就大灣區的關鍵所在。我們要發揮9+2>11的力量,不只做到12或13,而是11的倍數。至於是多少倍?便要看灣區內我們各地政府、企業及個人的合作,有多深、有多廣、有多暢順。

  國家選擇在此時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極具重要的時代意義。中國正在崛起,進入小康社會,經濟亦走向高質量的發展方向,並向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進。放眼全球,現時最有機會誕生世界級灣區的新地方必定是在中國,而粵港澳三地能夠深度融合的話,便絕對能成為對標紐約、三藩市及東京的世界級灣區。

  我們要明白,三地的政府、企業及人民,要好好合作地幹。由於世界級灣區是外向型,面向全世界的,我們不能只靠政府出力,便以為能夠成功,市場及個人的深度參與,才可獲得全球的認同。正如港澳辦主任張曉明引述習近平主席的話:“這個大灣區搞起來,不得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