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楚王失弓”與台灣的“統獨自決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6 13:56:18  


  作者:肖永國 北京 研究員

  2009年3月22日台灣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投書台灣《中國時報》聲稱:民進黨最核心的本土價值,必須重新詮釋;如果繼續以對抗來凝聚政治實力,就會不容易擴大支持;兩岸情勢愈來愈複雜,“要統要獨,必須是我們自己選擇。”面對台灣複雜的內外環境,似乎“統一”是蔡英文的政治選項。熟悉台灣的輿論政情的兩岸民眾都記得,凡是涉及“統獨”及台灣所謂“主權”等敏感問題,無論蔡英文還是馬英九都是以“統一選項”和“自己自決”為號召的。“馬蔡合流”是否會成為台灣的一種發展方向,我們姑且不論。如果單就“2300萬台灣人決定台灣的統一或獨立”的論調而言,這讓我們不由得想起“楚王失弓”的典故。 

  “楚王失弓”出自《孔子家語•好生》。故事說:楚王出游,亡弓,左右請求之。王曰:“止,楚王失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之!”孔子聞之,惜乎其不大也,不曰人遺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也。該典故表現的就是楚王與孔子不同的政治胸襟。中國人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氣度決定格局”。一個政治家的“胸襟”也是政治家的“氣度”。如果以政治胸襟或政治氣度來衡量馬英九與蔡英文,可以肯定地說馬英九在退步,而蔡英文似乎在進步。 

  為什麼這麼說呢?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是代表中國國民黨行使中國在台灣的主權的。而中國國民黨曾今是中國的執政黨。即使不論中國國民黨丟掉中國大陸政權的原因,至少中國國民黨的創始者是胸懷中國及中國人民的,否則中國國民黨也不可能發動“振臂一呼”、“應者如雲”的中國革命,結束中國的“帝制”。更何況,中國國民黨之所以失去中國的政權,恰恰是因為心中只有“美式槍炮”、“政黨私利”而缺乏中國及中國人民的緣故。這既是中國國民黨做為“百年老黨”落敗於中國共產黨的原因,也是中國國民黨險些失去在台灣的政治落腳點的緣由。所以,吳伯雄、馬英九之流把一個胸懷中國及13億2300萬人民的“百年政治老店”折騰成一個只顧“政黨私利”及“台灣地區私利”的地方政黨,這只可能是吳伯雄、馬英九之流留給中華民族的恥辱,也是中國國民黨歷史的悲哀,更是台灣2300萬人民的不幸。 

  所以說,馬英九主張“統獨”決定於2300萬台灣民眾是台灣執政黨及執政當局的歷史倒退。 

  至於台灣民進黨創新其政治理論而堅持同樣的觀點,之所以表現出台灣民進黨“些許”的政治進步,是因為過去民進黨始終堅持“台灣獨立”、“台灣建國”的。台灣民進黨現如今迫於兩岸關係發展的現狀,畢竟也把“統一”做為其政治選項。 

  台灣民進黨的“轉變”似乎應該受到兩岸民眾的鼓勵才對。其實不然。 

  我們姑且不論蔡英文的“統一論”在民進黨內能持續多久。單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觀點而言,同樣是“錯誤的選項”。或許部分兩岸民眾不理解。我們可以打一個比方。這猶如老師問學生:鴕鳥有幾條腿?學生甲回答說“四條腿”而學生乙回答說“三條腿”,我們不能依據學生乙的錯誤答案“接近”正確答案就認定學生乙回答正確。同樣的道理,台灣民進黨堅持“台灣獨立”、“台灣建國”已經為實踐所證明是一條走不通的“政治道路”。由“台灣民眾自決台灣獨立或統一”同樣是不存在的一條“政治出路”。 

  原因很簡單: 

  兩岸問題或兩岸關係的本質是“同一個中國主權和領土的政治對立”,並不是兩岸之間的“主權”或“領土”之爭,而只可能是兩岸維護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及消除兩岸之間的政治對立的問題。而之所以會出現兩岸兵戎相見是因為台灣試圖“獨立”的政治勢力蓄意製造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分裂,造成兩岸之間的主權和領土的政治衝突。由此可見,一個原本就是完整、統一的中國領土和主權,為什麼會由一個地區的民眾決定其現狀和未來呢? 

  因此,本質上,台灣民進黨仍然沒有走出“試圖獨立”的“政治窠臼”。台灣民進黨從一條“死路”走向另一條“絕路”,足見台灣民進黨面臨的生存危機和轉型期痛苦的內心掙扎。與此同時,台灣執政黨或台灣在野黨都“四處嚷嚷”要通過地方民眾自決的方式分裂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統一的政治行徑,讓兩岸中國人覺得“莫名其妙”。 

  由此看來,台灣的政治混亂不會因為“馬蔡合流”而終結。這才是台灣政黨給13億2300萬中國人帶來的“兩岸大不幸”。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