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架“鵲橋” 期待“胡馬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4-24 10:40:52  


  作者:陳勤浩 廣東省博羅縣 政協委員

  2005年4月29日舉行第一次“胡連會”,國共兩黨發表了歷史性的《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全球炎黃子孫為之歡欣鼓舞。此後不久又舉行了“胡宋會”。去年台灣實現二次政黨輪替,兩岸關系柳暗花明,初步形成良好的互動態勢,不但很快恢複了“海協會”和“海基會”的協商會談,還相繼舉行了舉世矚目的“胡蕭會”、“胡吳會”、“胡江會”和“馬陳會”。“見面三分情”,兩岸領導人互訪互動,有利於相互溝通,積累互信,加強交流,共創雙贏。下一步,要探討兩岸政治、軍事問題,建立政治、軍事互信機制,創造條件達成和平協議,這些都離不開兩岸高層進一步的政治互動,人們熱切期待兩岸能早日實現最高領導人的握手——“胡馬會”。 

  但是,要實現“胡馬會”,必然會面臨一個棘手的身份問題,也即雙方以何身份相向而坐的問題。“胡連會”、“胡吳會”、“胡宋會”雙方皆以政黨領袖身份相見;“胡蕭會”則一方以中共總書記身份、一方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身份相會,彼此不涉及行政職務,也就不涉及所謂“主權”、“朝貢”、“矮化”問題。但國民黨吳伯雄主席因在大陸不方便稱“馬英九總統”而改稱“馬英九先生”,還是在島內引起強烈反彈,惹來陣陣嗆聲。大陸“海協會”陳雲林會長率團訪台會見馬英九先生時,也因稱呼問題而煞費苦心,大費周章,最後在現場機敏地以“您”為稱呼。由此可見稱謂、身份問題何等敏感。因此,探索構建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政治互動模式,設計、籌劃、成立雙方都能接受的政治互動領導及代表機構,已日益顯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成為兩岸政治互動一道必須繞過的門檻。 

  去年12月,胡總書記在對台六項主張中提議:“為有利於兩岸協商談判、對彼此往來作出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系展開務實探討。”在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成立的兩岸政治互動機構,其定位自然是一個國家內部兩個行政區域之間的政治代表機構,其作用猶如在兩岸間架起一座政治互動的“鵲橋”。《中國評論》2009年4月號發表的和平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衛平先生撰寫的《兩岸和平協議芻議》有這樣一段文字:“有台灣和海外朋友就曾試探性提出:兩岸可否各自設立一個能够代表行政當局的機構,如‘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北京)’、‘台灣海峽兩岸和平與發展委員會(台北)’,并由雙方最高行政領導人出任各自委員會的主席”。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和切入點。這樣設計,既解決了談判的身份問題,也可使兩岸交往中諸多難題迎刃而解。即使馬英九先生兼任國民黨主席,具備“胡馬會”的合適身份,但鑒於台灣島內政黨輪替已成常態,政治生態日趨複雜,仍然有必要探索建立一個具有兩岸特色的長效政治互動機制和模式。因此,在上述思路基礎上,我嘗試提出一個架設兩岸政治互動“鵲橋”的建議方案:

  1.建議大陸成立“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特別委員會”(簡稱“海和會”)。建議台灣成立“台海兩岸和平合作特別委員會”(簡稱“台和會”)。兩個機構連在一起可簡稱“雙和會”或“兩委會”。兩個機構名稱用詞有同有異,以顯示其功能的同一性、地位的平等性及雙方的差異性,輔以“特別”二字,則體現其功能的特殊性及專屬性。 

  2.兩岸最高行政領導人為兩個委員會的當然委員長、法定代表人。委員長人選隨雙方最高行政領導人的更替而更替。建議設“委員長”而不設“主席”,是為了避免與大陸的“國家主席”一職重叠。 

  3.由兩岸黨政軍相關機構負責人組成委員會下屬職能部門開展對口互動談判,并派出代表醞釀討論和平協議,聯合組織班子起草和平協議文本,最後由雙方委員長正式簽署。 

  4.大陸現任黨政軍主要領導人和八個民主黨派主要領導人、台灣“朝野”主要政黨領袖可被邀擔任各自委員會的領導成員。雙方以各自委員會領導成員的身份展開互動互訪。兩個委員會的章程、綱領、功能、機構設置及領導人選等均由兩岸最高民意代表機構審議、批准。 

  5. 海協、海基“兩會”仍保留官方授權的協商處理軍政以外其他事務的社團機構職能。如果此建議可行,是否可將此事列入“陳江會”和“國共論壇”議題,促請兩岸早日論證研究,籌劃實施。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