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反台獨不可鬆懈,政治談判急不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25 16:19:23  


  作者:岑新貴 江西鷹潭 自由撰稿人

  自今年以來,大陸政府很少提到兩岸政治談判,就是大陸台灣問題的專家、學者,也很少談論兩岸政治談判,真正實現了胡總書記的“擱制爭議”的十六字方針。事實證明,黨中央這一延緩政治談判的方針,不但不會破壞“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對台政策,反而更加有利於兩岸和平統一。

  兩岸政治談判急不得。自一九四九年國民黨在大陸政權土崩瓦解、退守台灣以來,兩岸關係發展到今日,真正具有正面意義的還是自連戰先生二00五年大陸“破冰之旅”開始,兩岸才走上政治和解的寬廣大道,其餘大部分時間,兩岸互鬥成分占絕大多數。

  二00八年,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重新奪回政權,並上台執政。面對被民進黨陳水扁政府搞亂了的百孔千瘡的台灣社會,馬英九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安撫台灣社會。因而在政治上,馬英九宣布“不統不獨不武”、“和中友日親美”、“先經濟後政治”的兩岸政策。這一政策的宣示,也是在爭取兩岸政治談判時間,有利於和平統一。

  但是,這一政策的宣示,許多人並不理解,一度認為馬英九在搞“B型台獨”。兩岸互鬥近六十年,台灣相當多的民眾認為,台灣是被大陸拋棄的,現在台灣富裕了,大陸要和平統一,要搞一國兩制,台灣民眾心結如何可能一時解開?如果馬一上台立即宣布與大陸談判統一,將會對台灣民眾產生多麼大的衝擊?輕則引發民眾上街遊行示威抗議,重則引發動亂,甚至武裝暴亂。台灣發生動亂或暴亂,對大陸經濟建設和振興必將產生重大影響,應不為大陸人民所樂見。

  延緩兩岸政治談判,以時間爭取空間,對兩岸都有好處。一是有利於化解台灣反中情結,合情合理解決台灣問題;二是有利於馬英九當局凝聚共識,拉近兩岸血肉關係;三是有利於馬英九當局整頓台灣百孔千瘡的經濟,恢復自信;四是有利於台灣人民看到大陸誠意,大陸要統一,不是要吃掉台灣,而是基於民族感情,國土主權完整。

  逼人就範,適得其反。如果現在逼台灣走上政治談判桌,在台灣沒有共識的前提下,台灣必然會提出許多不合情理的要求。如承認台灣分治現實,要求外交特權,要求承認兩個對等政權,等等。這些問題在台灣民眾看來,天經地義,誰也說不清道不明。在此情況下,還不如不談。因此,大陸網友應當明白,時間對大陸有利,對和平統一有利。寶島台灣今猶在,延緩談判又何煩,網友應有這個自信! 

  兩岸經濟發展等不得。民進黨政權為什麼執政只有八年就倒台?除其自身腐敗墮落外,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台灣經濟每況愈下,民不聊生。因此,馬英九上台執政,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恢復經濟建設,重拾台灣民眾信心,因而與大陸在不到兩年時間內簽訂十二項經濟協議,並實現兩岸三通。事實證明,通過兩年來的發展,台灣借助大陸,不但走出全球金融危機陰影,而且捷報頻傳。在馬英九上台兩周年之際,國際評定台灣競爭力上升到第六名,台灣今年一季度經濟發展達到創紀錄的13%多,占四小龍之首,這對凝聚台灣和平統一向心力不能說不利。反過來看,如果沒有大陸讓利,台灣絕對不可能很快走出全球金融危機,不可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收獲經濟發展紅利。

  當前,兩岸商簽ECFA,馬英九當局信心滿滿,要打造黃金十年,因為這是台灣人民最需要的。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說了一句大實話,“馬英九的黃金十年在大陸手中”,其實,豈止是經濟,整個台灣前途都在大陸手中,台灣永遠跑不了。

  兩岸反對台獨鬆不得。台灣問題本不成為問題,自從有了台獨,兩岸統一才難合。從目前情況看,台獨雖然不可能再成什麼大氣候,但台獨破壞作用則不可小覷。台獨分子往往借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和台灣民眾六十年反中情結,不時拋起反中、反共、反國民黨風潮。再加上國際上反華勢力明里暗里支持民進黨,台灣從中國分離出去的危險還是存在,因此,兩岸共同反對台獨,一刻也不可鬆懈。

  但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台灣已走上和平統一之路,不可能再回頭。無論民進黨及台獨分子如何叫罵哭鬧,也不可能阻擋兩岸前進的步伐。正是因為兩岸在前進,對台獨分子造成極大的壓力和恐慌,因而就有了蔡英文“在不設前提情況下同大陸進行談判”之說。這就告訴人們,兩岸越是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越是熱絡,對於分化瓦解台獨勢力作用越大,對於和平統一越加有利。

  海峽兩岸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一直是兩岸中國人心頭之痛。因此,相當多的學者、專家認為,兩岸關係的瓶頸是政治談判,而解決台灣問題又必須經過政治談判。以目前兩岸經濟熱絡的關係來看,似乎再往前走,兩岸政治談判近在咫尺。但以兩岸紅、藍、綠政治生態看,兩岸政治談判卻又遙遙無期,這給希望早日看到兩岸和平統一的國人,不免產生急燥情緒。

  筆者要告訴人們的是,政治談判急不得,急燥情緒要不得,寶島台灣今猶在,延緩談判又何煩!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