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兩岸交往應謙虛謹慎、互諒互讓、取長補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30 14:37:45  


  作者:葉諍 山東 教育工作者

  正如許多台灣有識之士所說,簽訂《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台灣經濟就有了活路。首先是跟大陸的經濟往來因掃清了關稅方面的障礙而會變得更加順暢。其次,台灣可以一個單獨關稅區、用中華台北的名義與其他國家展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商談。這是簽訂ECFA帶來的實際效益。不過有些台灣人不滿足於此,他們想得更多,更長遠,更美好。比如說,有的人想擺脫一個中國的約束,以國家(中華民國)的名義與他國簽署FTA。這已踩到紅線,不可能實現,不如早早死了這條心。有的人則認定台灣今後有望成為全球投資中心,歐、美、日本及其他國家的許多廠商會蜂擁到台灣來投資設廠,理由是台灣已經成為進軍大陸的橋頭堡、橋梁。這種想法的確很誘人,但其可行性值得懷疑。外資來大陸設廠,一是瞄准大陸的巨大銷售市場,有十幾億消費者,這是世界獨一無二的,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這十幾億人的消費能力會越來越高;二是看好大陸充沛的勞動力資源,雖然職工的工資會逐漸提高,但與台灣相比仍然是低的;三是相中大陸擁有的相對豐富的原材料;最後是看中大陸有足夠的地盤可供他們選擇廠址。恰好這些台灣都不具備或比不上大陸。那麼,台灣靠什麼吸引外資呢?台灣人說,他們的軟環境比較好。最大的軟環境恐怕是社會的穩定、安定,這方面台灣也有問題,台灣藍、綠惡鬥,是選舉型社會,綠營一直反對ECFA,並且已有言在先,一旦重新執政,可能要將之廢除。外國人能不考慮嗎?再說,外國人為什麼非要在台灣大量設廠,把生產出來的東西再運到大陸銷售?他們傻到連成本都不會計算嗎?因此,筆者勸台灣藍營人士要想得實際些,許諾太多,把藍圖描繪得過於美麗,一旦無法兌現,反而會被人抓住把柄,不如腳踏實地,做能夠做、應該做的事。

  關於陸生來台的問題。按台灣人自己所說,台灣大學,尤其是私立大學,生源嚴重不足,有的已瀕臨關門,希望大陸學生能來補缺,再則也希望能吸納一批大陸優秀學生。而大陸學生渴望外出留學,除了想接觸外部世界,更想多獲取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熟練掌握一種外語,而後兩者台灣並不比大陸更優越。簡言之,在陸生來台問題上是台灣有所求,至少不是大陸有所求。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台灣反而要預設種種限制,這也不准,那也不行,好像大陸學生別無選擇,不管台灣方面如何歧視,也只有台灣一個去處似的。其實,大陸優秀生可選擇的路子多得很,既可留在大陸上名校,也可享受獎學金或別的優惠條件去歐、美、澳、日、香港、新加坡等地留學。筆者估計,在有如此多限制的情況下,即便有大陸學生願意去台灣就讀(交換生除外),多半也是成績平平、在大陸上不了好大學的那些人。大陸富家子弟考不上大學而出國隨便找所學校讀書的不少,台灣如果願意,一年招兩千人大概沒有問題。一句話,如果台灣方面有意要推動兩岸教育交流,真心想招攬大陸的優秀學生,就應該提供一些優惠條件,而不是相反。

  大陸改革開放以來,不少台商來大陸發展,對大陸的經濟躍進做出了貢獻,他們自己也發了財,皆大歡喜。有少數台灣人於是乎飄飄然了,他們誇大了台灣的能量,說大陸出現了“哈台族”、“台流”,也就是“台灣熱”;說大陸人只認MIT(台灣製造),只認“台灣品質”;說台灣人改變了大陸人的飲食習慣甚至整個生活習慣;還半開玩笑地揚言,要以台灣產品的創新、創意“反攻大陸”雲雲。隨著兩岸人員往來以及各種交流的日益頻繁,在大陸出現某種程度的“台灣熱”很自然,此前大陸也曾出現過各種“熱”,故無須大驚小怪,更不值得欣喜若狂。某些台灣食品的確獲得大陸人的青睞,不過,麥當勞、肯特雞、意大利比薩餅、日本飯館、韓國餐廳等等在大陸也遍地開花,這也許與人們喜好“嘗鮮”不無關係。但是,與此同時大陸的各種菜系照樣紅紅火火,湖南、四川人照樣喜歡吃辣,重慶人照樣喜歡火鍋,陝西人照樣喜歡吃涮羊肉,北京人照樣喜歡喝豆漿、吃油條、燒餅,廣州人照樣喜歡吃燒麥、豬腸粉等茶點,新疆人照樣離不開手抓飯,多數大陸人照樣愛吃北京烤鴨、廣東燒鵝.....說台灣產品改變了大陸人的飲食習慣甚至生活習慣,言過其實了。客觀地說,台灣食品博得大陸部分人喜愛,原因之一是台灣商人聰明,他們會根據大陸人的口味對自己的產品不斷進行調整,也就是說,是“互動”的結果。台灣的“大潤發”超市在大陸比較受歡迎,是因為其薄利多銷的經營理念比較適合大陸人,而“大潤發”裡出售的商品則絕大部分是大陸的產品,這也是“互動”的結果。

  一言以蔽之,人貴有自知之明。不管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在相互交往中都應秉持謙虛謹慎、互諒互讓、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達至互利雙贏。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