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環球:美國“生病”莫要怪罪他人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09 16:02:46


  中評社香港9月9日電/今年是美國中期選舉年,各種奇談怪論層出不窮。尤其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整個社會彌漫著一種難以名狀的焦躁情緒,很多人在追問美國到底怎麼了?正是在此種背景下,《紐約時報》7日公布一份調查,把矛頭指向那些在華盛頓政策舞台上十分活躍的智庫,認為這些智庫由於接受了外國政府的資金,已經淪為他人“說客”,影響美國政策的制定。

  《環球時報》刊發清華大學國際關係學系副教授趙可金文章稱,通常,很多美國學者在談到智庫時都認為,美國政府之所以決策英明,智庫是一個重要因素。而美國智庫之所以影響巨大,最重要的是其獨立性,不受政府、黨派和利益集團的左右。熟悉美國智庫的人都知道,美國智庫就是靠社會捐助生存的。同時,美國對智庫的管理也有著比較完善的法律規定,所有智庫都必須是非營利機構,可以接受捐贈,但只能為社會提供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不會按照捐贈人的要求實行訂單式咨詢,否則就會違反法律。這是智庫區別於咨詢公司、游說公司的關鍵所在。

  如果說接受誰的捐款,就會受制於該捐贈人,那麼美國智庫從一開始就談不上獨立性。儘管智庫在提供政策產品時不可能完全排除政治偏好,但只要智庫嚴格遵守法律,在美國法律框架內活動,就無可指摘。但問題的症結在於《紐約時報》的調查報告,生硬地把接受外國捐款作為一種罪證加以口誅筆伐,不得不令人猜測其真正的心理動機。

  筆者認為,《紐約時報》的真正潛台詞是,美國現行政策出現了一些問題,這是因為外國資金對美國智庫滲透造成的。當然,要不要規定美國智庫拒絕接收外國捐款,那是美國自己的事情,但如果美國借此將自己出現的問題歸罪於其他國家,那只能說太不厚道了。

  其實,《紐約時報》報道的邏輯絲毫不令人奇怪,在美國歷史上也多次出現過將其他國家作為美國國內政治鬥爭替罪羊的先例。比如曾經令美國上下風聲鶴唳的“麥卡錫主義”,冷戰後一度泛濫的“日本威脅論”和時下此起彼伏的“中國威脅論”等等。在美國輿論界,每逢美國國內問題困難重重的時候,一些原本毫無瓜葛的國家不免會有“躺著中槍”的遭遇,這似乎成為一些勢力謀取政治私利屢試不爽的“利器”,因為即便是搞錯了,也不會成為美國輿論批評的靶子,更不會為此而支付政治資本和道德賬單。對其他國家而言,面對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權和威風,對它也無可奈何,只好忍氣吞聲。今天挪威、阿聯酋和一些被點名的國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作為一份歷來以自由公正原則自詡的紙媒,《紐約時報》的報道折射出美國社會存在的深刻問題——對自己長期堅持的原則和制度已不再像以前那樣自信。不過,美國不應將反思的眼神轉向其他國家,而應該更多鎖定自身,對美國而言,更嚴峻的挑戰是美國不再是世界的榜樣,而是一個問題重重的病人,也許只有美國勇敢承認這一點的時候,才是美國復甦真正到來的時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