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人口紅利”該轉化為“人才紅利”
http://www.CRNTT.com   2019-04-04 00:19:23


  中評社北京4月4日電/網評:“人口紅利”該轉化為“人才紅利”

  來源:環球網 作者:劉志軍

  隨著2012年我國15歲—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內首次出現絕對下降,關於“人口紅利”正在消失的討論成為社會熱點。但到底如何客觀和發展性地認識人口紅利,尤其如何看待其當期收益背後的遠期風險,如何未雨綢繆應對人口演變背後潛藏的社會風險,都還值得深入討論和反思。

  人口因素是社會生產過程中最能動的要素,從最粗淺的層面來理解人口紅利,就是勞動年齡人口占比較高,待撫養或贍養人口相對較少,推動國家經濟往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方向發展。由於勞動年齡人口數量下降以及人口負增長年代即將到來,人們不免擔憂人口紅利消失,並因此導致經濟增長放緩,引發養老保障等諸多問題。

  但首先,從數量上講,勞動力的認定有賴於勞動年齡的界定。在人均預期壽命提高、社會勞動強度減輕、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社會勞動形式日趨多元的今天,整個社會的可用勞動力資源依然豐富,而通過提高既有勞動力的參與度也將直接決定有效勞動力總量。因此,即便是數量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亦非很多人擔心的那樣會迅速消失。


  其次,從質量上講,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是勞動生產率,經濟增長的變化趨勢及發展方式轉變,歸根到底取決於勞動生產率的變化。因此,人口紅利背後,並不是簡單的勞動力數量多少的問題。很多的論述都預設了勞動生產率恒定不變,因此,勞動力多寡直接決定了人口紅利的多寡。然而,嚴謹意義上的人口紅利要轉換為單位勞動力的產出即人均勞動生產率才有意義。因此,僅著眼於年輕人占比或人口年齡結構來簡單地談人口紅利,就忽視了背後應該著重考慮的人口智力結構、技能結構、社會勞動力需求結構及其他因素綜合決定的勞動生產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