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網評:中國經濟的自主發展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9-08-28 00:17:45


 

  重視企業能力建設,依靠政策支持和體制改革不斷提升企業競爭力。1949年之前,我國的民族資本發展了大半個世紀,但始終沒有縮小與外國資本的差距,在國內產業中的比重反而不斷縮小。新中國成立後,為在資本極度稀缺的情況下實現企業發展,我國通過建立公有制來最大程度地集中資源、發揮規模優勢。到1958年,我國已建立起了公有制經濟占主體地位的所有制結構。通過統籌調動資源,我國以比其他國家快得多的速度建立起了一批能夠支撐現代化發展的工業企業。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國還大力發展了集體企業、社隊企業,在體制和資源上為這些企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到1978年,集體企業數量達到26.5萬個,占我國企業總數的76%,集體企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達到22.3%。

  改革開放後,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我國實行了穩健、務實的所有制結構調整。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以鄉鎮企業為主力的集體經濟比重快速提高,到1996年達到39.4%。非公有制經濟占工業的比重也從不到1%增長到1994年的24.9%。從90年代後期開始,我國對國有企業實行了“抓大放小”的調整,159萬家鄉鎮企業中有20萬家轉制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業,139萬家轉制為個體私營企業。如今,不少由鄉鎮企業轉制而成的企業成長為我國的龍頭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持續增加,到今天與美國不相上下。

  重視自主科技能力的發展,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和經濟基礎不斷調整科技戰略和發展路徑。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就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發展對於經濟建設的重要性,提出實現“四化”目標關鍵在於實現科學技術的現代化。國家組織編制了科技中長期發展規劃,建立了科技人才培育體系,在農業、地質、生物科學、核技術、航空、航天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科技成果,並培養出大批科技人才。

  改革開放後,科技發展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中央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領導實施了若干重大科技研究發展計劃和攻關項目。進入新世紀後,我國科技研發投入加快增長,科技實力大幅躍升。2018年,我國研發總支出達到1.97萬億元,居世界第二,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為2.18%,超過歐盟的平均水平。我國研發人員總量居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總量和被引次數穩居世界第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居世界第一。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導航、量子通信、深海探測、高速鐵路、5G等領域取得一批舉世矚目的重大成果。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8%,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1萬家,成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頂梁柱”。

  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當前,受“三期叠加”和外部環境變化的影響,我國經濟面臨較大的下行壓力,極有必要總結汲取此前發展過程中的這些成功經驗,使之成為我們應對困難挑戰、確保中國經濟行穩致遠的“法寶”。

  (來源:求是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