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張蘊嶺:高度重視全球化發展的新調整及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0-06-20 00:24:16


 

  從發展上說,全球化有四大支柱:一是多邊的開放體系,二是企業的國際化經營與國際供應鏈,三是政府以增長為導向的開放政策,四是公民的支持,即公民認為他們可以從全球化中得到好處。

  冷戰結束以後全球化加速發展,因為世界市場分裂的狀態被打破了,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從數據來看,無論是貿易還是投資,或是供應鏈,冷戰結束以後都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全球化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出現了一個大的轉折點。全球化所積累的問題凸顯,引發了對全球化的反思與調整。從大的方面說,主要背景之一就是世界經濟格局力量對比發生了大的變化,以中國為代表的一大批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形成了對世界經濟原有結構的挑戰和改變。

  在發展中國家群體實力上升,特別是像中國這樣的超大規模國家崛起的情況下,美國對以普遍開放為原則的多邊體系不再給予支持,對冷戰後轉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開始發難。發達國家抱團要求改變原來的規則,這使得支撐全球化的多邊體系面臨制度危機。美國、歐盟和日本的貿易部長先後發表了多份聯合聲明,提出推動WTO變革的主張,美國則直接干預,阻礙WTO爭端機制的運作,甚至威脅退出。

  面對諸多的國內社會問題,如貿易不平衡、地區發展失衡、公眾對財富分配的不滿等,許多國家的政府大幅調整政策。作為推動全球化發展主力的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推行本國第一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對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貿易大國實行單邊主義限制。其實,不只是發達國家,一些發展中國家也不再支持普遍性開放,轉而推行平衡與對等開放的政策。越來越多的國家在考慮開放的負面影響,不再認可“開放都是好的”自由主義信條。

  社會公眾不再盲目支持全球化,而是要求政府保護就業,保障收益,民粹主義泛起,成為有影響力的政治勢力。這種變化的背景是,在全球化快速發展過程中,財富快速、極化地向少數個人、集團集中,大公司放棄本土生產,構建基於成本收益的國際供應鏈,一些傳統經濟帶變為衰落的“鐵銹地帶”,不同社會群體在全球化發展中出現了大的分裂,有些群體成為受損者。

  企業(特別是大企業)是全球化的助推者,也是受益者。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儘管出現了政府與社會對全球化的反思與調整,但企業界仍然基本堅持國際化戰略。不過,由於政策與社會導向的變化,它們的國際化戰略與運行環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限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