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張國剛:啟蒙時代中國文化對歐洲的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20-07-09 09:19:58


  中評社北京7月9日電/人類不同族群之間的文明交流與互鑒,是自古以來的常態現象。亞洲率先農業革命、歐洲率先工業革命,農業革命的成果傳到了歐洲、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到了世界各地;基督教傳入羅馬,佛教傳入中國,外來宗教在所接受地區會發生變異,產出新果實,這也是常態現象。今天我們談談在發生工業革命過程中,在走出中世紀的啟蒙時代,中國元素所產生的影響。

  17世紀中葉到18世紀末葉所謂“啟蒙時代”,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一個重要時期,利瑪竇《中國札記》、杜赫德《中華帝國全志》等作品,以及對於儒家經典和中國文學作品的翻譯,傳播到了歐洲,引起歐洲學術界和政界人事的主義。中國絲綢、瓷器、茶葉等的廣泛銷售,也激發了社會大眾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情。

  歐洲人曾如此描述中國

  從16世紀末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中國是地球上治理得最好的土地開始,所有17世紀描述中國的文章都非常關注中國的政府和行政管理,提供有關信息的主要是在中國長久生活的耶穌會士,而來過中國的使節、商人與海員也有一些補充。

  耶穌會士肯定中國是君主專制,因為沒有世襲貴族與皇帝分享權力,但他們也覺察到文官系統對這一權力的制約。文官行政系統中,令耶穌會士印象深刻的是監察系統、審判體系和科舉選拔制度。

  (一)監察與司法制度

  中國禦史監察制度源遠流長。這一套監察系統在西方政府中沒有可對應的部門,而它對於政府的有效運轉意義重大,因此所有耶穌會士都注意到它並樂於描述它。利瑪竇《中國札記》介紹說,監察官分為科吏(給事中)和道吏(監察禦史),各由六十位以上經過挑選的謹慎可靠、忠君愛國的哲學家組成,他們是公眾良知的捍衛者,負責監察並向皇帝報告各地的違法事件。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