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環保團體世界自然基金會(WWF)今天表示,全球野生動物數量自1970年以來減少超過2/3,主因是森林遭砍伐作為農業用地。專家指出,拯救大自然就是為人類自己留生路。
路透社與法新社報道,專家警告說,破壞生態系統恐增加人類感染傳染病的風險,例如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
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2020年地球生命力報告”,土地變更為農業用地與野生動物交易,是數千種哺乳類、鳥類、兩棲動物、爬行動物與魚類族群數在1970年至2016年之間平均減少68%的原因。
中央社援引報道,WWF全球森林作業計劃領導人普萊斯說:“伐林,在更大的意義上,也就是棲地流失─主要受到我們如何生產與消費食物的影響,是野生動物數量銳減的主因。”
普萊斯將矛頭指向主要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大規模商業化農業,其中包括棕櫚油、大豆和牛肉的生產。
“全球森林觀察”指出,熱帶雨林的保育被視為遏止氣候變遷的關鍵,但熱帶雨林2019年以每6秒一個足球場面積被毀的速率快速消失中。
環保人士表示,保護現有森林和復育遭破壞的森林,可以儲存更多碳與維繫生物多樣性,有助降低洪害風險與遏阻全球暖化。
WWF這份報告源自125名專家的貢獻,他們針對近4400種脊椎動物,追蹤近2萬1000個族群,勾勒自然世界狀態的概況。 報告警告說,自然棲地持續流失,將導致人類和野生動物的接觸更密切,恐增加未來流行病的風險。
WWF總幹事藍柏堤尼告訴法新社:“在2016年我們記載到野生動物數量減少60%,如今已驟減70%。”“和許多物種數百萬年前就生活在地球相比,野生動物驟減的發生只是一眨眼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