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5日電/數據顯示,2019年全年國內遊客60.1億人次,比上年增長8.4%;國內旅遊收入57251億元,增長11.7%。旅遊業對GDP的綜合貢獻為10.94萬億元,占GDP總量的11.05%。
經濟日報發表蘭州大學經濟學院範志雄文章表示,西北地區不僅是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也是中國陸路旅遊的主要基地。要發揮區域旅遊資源優勢,實現西北地區旅遊產業轉型升級,就應加快推動區域內經濟發達地區帶動周邊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打造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廊道這一陸路旅遊“黃金道”。
文章提出,建設核心景區,打造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產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西北地區迎來了文旅發展的春天。因此,西北地區旅遊產業發展應融入“絲綢之路”文化特色,打造西北精品絲路文化、長城邊關文化等極具地域特色的文旅產品,增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絲綢之路文旅產品應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政府為後盾,以市場為主體,以企業為標杆,積累國際合作機會和投資機會,完善地域城市主體功能區的規劃,挖掘文創產品內涵,提升遊客的體驗度。
強化交通支撐,構建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共享旅遊圈。西北地區有著豐富的旅遊資源,如丹霞地貌、敦煌莫高窟等。依托鐵路、公路、航空等基礎設施構建“快進”交通網絡,可以縮短遊客出行時間,緩解節假日景區擁擠的局面,提高遊客旅行舒適度。毗鄰景區可以聯合打造共享旅遊圈,實現景區之間資源互補、客源共享,打造品牌化旅遊。同時,可以著重利用旅遊資源的不可替代性來開發旅遊景點,如沙漠基地、絲路博物館等綜合旅遊,由單一的觀賞游向家庭游、體驗游轉變,發揮城市在旅遊中的聯動作用。
拓展產業空間,引領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業態融合發展。要構建中國西北地區跨區域旅遊的格局,就需要加快建設絲綢之路文化旅遊廊道沿線地區各產業的配置機制,以及經濟要素支撐旅遊業的發展體系。在此過程中,可以借鑒國際上的全域旅遊模式和發展經驗,開發最具有發展潛質的、適合西北地區旅遊業發展的項目。同時,應堅持國際區域聯動,推動西北地區旅遊平台與國際大型旅遊項目合作,在實現特色區域布局的同時,形成以地域文化為核心的精品絲路旅遊區,推動跨國區域間的旅遊資源、旅遊產品、沿線各產業融合發展,構築旅遊景區共建、旅遊信息共享、聯合營銷的發展新格局,加速絲綢之路“旅遊+”協調性產業鏈的形成。
打響絲路品牌,提升絲綢之路國際文化旅遊形象。隨著“網紅經濟”的崛起,“網絡營銷”和“口碑營銷”等營銷方式受到青睞。因此,絲綢之路文旅產品不僅要滿足市場消費需求,還要塑造精品旅遊城市的品牌形象。從旅遊營銷和城市推廣的視角出發,充分借助社交媒體等傳播途徑,可以提高景區與遊客的互動率,使旅遊信息更清晰,提升數字經濟附加值。對於西北地區的旅遊城市來說,在打造旅遊城市品牌形象時,應當將歷史文化底蘊、民族特色、自然環境與遊客需求緊密結合起來,不斷發掘和創造特色旅遊資源,使其發揮獨特的旅遊價值。此外,還可以通過舉辦大型國際博覽會、國際旅遊節等方式擴大知名度,形成以“絲綢之路”為核心的旅遊平台,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促進中國與世界的進一步融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