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曾學文:聚焦兩岸為復興中華文化掃除路障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00:40:20


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中評社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22日電(中評社報道組)廈門市台灣藝術研究院院長曾學文日前在中華文化復興論壇上表示,聚焦兩岸文化,為共同復興中華文化掃除路障,需要對台灣的現狀有深入的了解,文化復興需要尋找當代的聚焦,兩岸合作是尋找兩岸最大公約數的有效途徑,構建當下共同的文化記憶很重要。

  在轟轟烈烈的兩岸交流背後,彼此之間的疏離和隔閡卻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在“去中國化”教育成長起來的年青人,對大陸認知的陌生甚至敵意,讓關愛兩岸未來發展的有識之士憂心忡忡,紛紛開出各種處方,以求破解兩岸的迷思和難題,其中最重要的呼聲是回歸文化議題,以中華文化復興來凝聚兩岸成為普遍的共識。但是,兩岸關係複雜的矛盾和現實的差異,讓我們看到共同復興中華文化的路途中,不可避免會遇到種種障礙,如何來求解兩岸最大的公約數,除了重視歷史和文化的坐標,我們如何來聚焦兩岸文化,為共同復興中華文化掃除路障?曾學文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需要對台灣的現狀有深入的了解

  曾學文表示,兩岸一家親是歷史事實,但如果每回見面都不斷地強調我們是一家人,多了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兩岸交流的目的原本是使陌生變成熟悉,把防衛機制讓路給信任基因,建立了彼此的親切感,但過於高調的親密反而會使人變得不信任,讓對方總懷疑我們的目的性。兩岸關係如同人與人的交往,親密的階段,往往也是敏感的考驗。這個節骨眼上,可以讓好感轉成堅實、經得起考驗的信任基礎,卻也可能輕易就破壞了好感,使得彼此失望。兩岸長年隔絕,社會背景不同,語言既同又異,基本的大同上有著關鍵的小異,正是最容易產生誤會。過於親熱的語言,不僅不能貼近心態,有時候會增添更大的疏離感。

  我們可以了解到,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今天的台灣社會現狀和對兩岸文化的認同是比較複雜的,尤其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成長起來的年青一代,對中華文化已漸視為異已的時候,我們很有必須加強兩岸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但在認同的道路上,要對台灣社會的現狀做深入的了解,要尋找到有效的“路徑”,讓兩岸文化獲得聚焦,才不會出現如同台灣學者所說的“雞同鴨講”,文化復興也才能取得有效的共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