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赴台交流十大心得體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7-19 10:13:39  


 
  台灣教育體系中的“獨化”和“偏見”誘導

  學校既是孵化社會人才的最佳搖籃,也是培養社會良好公民的重要管道,所以什麼樣的學校教育、如何教育以及教育什麼,對形塑出一個什麼樣的社會文化和公民素質可謂是至關重要,在思想意識形態上又表現尤為明顯。自上世紀末以來,台灣教科書上的“獨化”意識就逐漸深入其中,並不斷影響著台灣好幾代人乃至未來走向。不僅大量刪減與中國歷史文化的淵源,而且還增加了眾多的本土性內容,不得不說這在陳水扁執政期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

  就目前而言,儘管國民黨重新執政也五個年頭,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也得以確立,可是在教育體系中回歸中國本位主義的改革似乎仍舊無動於衷,完全看不出有想要調整的跡象,反而採取了近似一種默許、縱容和隨從的態度。這應該也可以被視為其不願與中國大陸建立互信、一再回避政治協商的主要緣由。

  此外,老師自覺不自覺的引導作用也是重要原因。無論受什麼的教育,老師都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關鍵導師,故老師的潛意識對鍛造什麼樣的學生無疑也舉足輕重。台灣高校尤其以政治學類為主的科系,對中國大陸的偏見十分嚴重。他們大部分都以所謂的台灣民主自由成就為榮,以貶斥和醜化大陸專制獨裁為主要指責對象,甚至還有不少學者竟在大眾場合公然對大陸破口謾駡,其鄙視對岸的程度可見一斑。顯而易見,這似乎完全無助於兩岸之間的教育交流。

  最為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陸生已難以避免的成為台灣老師攻擊中國大陸霸權政治的箭靶。儘管有學生據理力爭,可台灣老師和學生似乎不太願意領情,以平常、平等的姿態促進雙方的瞭解和認知,盲目排外。另外,他們還把中國大陸當作是現代政治發展過程中的逆流和反例,強調台灣主體性的重要性。時間一長,此種“偏見”遂變異成了“獨化”,其毒液已侵襲台灣教育體系多年。就笔者觀察可知,其勢必將繼續有所擴大;換言之,台灣教育體系的現狀似乎已成為了兩岸交往中最易引爆的不定時炸彈。

  外省人國家認同的“趨獨化”

  一般而言,作為自大陸遷徙到台灣的外省人比起本省人似乎更具有中國情結。根據筆者在台期間的考察和訪談,除了已近耄耋之年的老者外,外省籍二代、三代的中國意識和中國情愫似乎已大不如昔,几近蕩然無存,甚至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與本省人幾乎無異。

  一是外省籍二代的思想意識形態變遷。其中大部分人都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左右,也就是距兩岸正式分開為時不遠的時期。然而,他們意識形態的變遷正是隨著兩岸現實越走越遠而與上輩相去甚遠。他們不僅不自稱是中國人,反而有時比本省人更厭惡和反感中國大陸。諸如在去年台灣外事主管部门舉辦的一場研習營上,一位學生起立發問:為什麼中國大陸聲稱釣魚島是中國的,台灣也宣稱其是固有領土的一部分?這位所謂知名問題專家一聞是大陸口音,立馬答曰:因為中國認為台灣是她的一部分,所以釣魚島也就是她的一部分。先不論這位學者(外省人)的學術道德操守何如,但至少可以說明他對中國大陸的態度是極為不友好的。也就是說,當前社會中,四大族群似乎已融合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粘合體了,所謂外省人已蛻變成了本省人的備胎,根本不認同中國,反而還故意刁難大陸民眾。凡此種種,不足為奇。此外,有研究進一步指出:實際上,在台灣各大族群中,相對而言,外省人反而比本省人、客家人和原住民更加強烈要求台灣儘快獨立。如果不是親眼目睹,還真難以置信。由此推論,三代、四代外省人的國家認同“趨獨化”亦就更為前衛和直白了。

  台灣青年一代的國族認同觀

  青年昭示著未來,青年人中的主流價值觀勢必會成為主導社會發展變遷的突出對象乃至左右兩岸關係進程的決定因素。當前,兩岸青年交流正絡繹不絕的展開,這對於促進相互間的認識固然是有莫大好處,值得繼續著重推進。不過,同樣應該注意到,兩岸青年之間的保守和消極的對話意向對化解兩岸青年一代思想意識形態中固有偏見和隔閡亦未必是件好事,反而增添了諸多變數,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鞏固和深化蒙上了不少陰影。

  從與台灣青年一代接觸過程中瞭解到,他們當中幾乎無一例外都認同台灣本來就是一個“國家”,跟中國大陸沒有任何政治牽連。中國大陸對他們而言,不外乎頂多是被扣上了具有“不自由、不民主”帽子的、與台灣僅一水相隔的、強大好勝的社會主義國家,對其並沒有多少關注和接近,進而也就談不上什麼中國國族認同之類的問題。也就是說,在台灣青年一代的國族認同觀裡,無不蘊藏對台灣作為一個事實“國家”的認同,亦對台灣主體性意識推崇備至。筆者曾訪談過一些青年,十分詫異的是他們之中全然沒有一位學生意識到“中華民國憲法”中規定的固有領土居然還涵蓋了中國大陸,即便是被告知了真相,他們似乎也不太願意直面和接受事實,急忙劃清界限的意圖十分明顯。本來兩岸同屬中華民族,但他們始終不談,繞開民族紐帶,轉而只問族群,為自己的認知開路。

  第二是他們的“國家危機意識”過度強烈。他們認為,是在於所謂中國大陸的打壓和封殺才使得台灣在國際上差點無路可走,由此才造成了台灣深重的“國家危機”。加之在當局的大力渲染台灣被孤立被邊緣化的緊張氛圍下,青年一代的“國家”責任感更被發揮得淋漓盡致,不知不覺中,台灣青年一代已成為挽救所謂“國家危機”活生生的政治性工具。在眾多國際場合,台灣青年鬥志昂揚、費盡心思、拼死一搏也要為台灣(國家)發聲的例子層出不窮。兩岸在海外的青年社團之間老死不相往來的氣候也由來已久,真可謂是“漢賊不兩立”的又一翻版,且比之前更為嚴重,激烈得多。

  第三是他們的“鄉土熱情”根深蒂固。正是由於在台灣主體性意識的灌輸之下,鄉土、草根文化才成為了他們至始至終的唯一和必然皈依。與台灣青年多次交談中發現,他們的鄉土意識比任何群體都來得狂熱和執著,追問他們為什麼會有如此表態,雖然倒不出個所以然來,但從中完全可以體會和察覺到他們被類似於“愛鄉土”“愛台灣”選舉口號毒害的陰影,他們完全不願也不會讓任何人踏進這片所謂的美麗淨土,若有出現,他們似乎早已做好了誓死捍衛的準備。如此一來,兩岸青年一代共同的國族認同似乎已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逐漸淡出舞台。

  兩岸青年交流的誤區

  對於這一論點,可以從體制和組織兩個方面說起。

  首先在體制方面。一是管理青年交流的部門設置不合理。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管理兩岸青年交流事務一般皆掛靠在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下面,頂多再加一個括弧——港澳台辦或大陸組。殊不知這樣的安排被細膩的人看出了漏洞和破綻。將台港澳辦或大陸組置於國際交流與合作處之下,是否意味著兩岸教育交流就升級成了國際事務,兩者顯然都同屬於這一範疇。或許,在中國大陸高校當中,設置相關部門主要是以精簡機構和節約成本角度為主要考量,其本意或許僅僅只是想把大陸學生與台港澳學生作一定區分,並無什麼政治含義。可台灣卻是刻意做的,故意要與之區隔。這樣的結構安排,卻沒有隨著兩岸關係的改善而有所調適,也因此給教育交流主管部門和兩岸學生都造成了誤導。因為,他們可能會認為,這一舉動是否意味著大陸間接承認和接受了台灣作為一個國際獨立人格的合法性。筆者認為,這一問題應予以相當重視和調整,或許兩岸高校都應將之從國際交流與合作處獨立出來自成一體,免得給兩岸青年交流落下病根,否則後患無窮。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