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戰略調整背景下的美國當前對台政策研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5-12 00:17:16


在台菲衝突中,美國採取了“壓台拉菲”的應對之策。
  中評社╱題:戰略調整背景下的美國當前對台政策研析 作者是:王偉男(上海),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博士

  自2010年以來,美國奧巴馬政府高調宣示將實施名為“重返亞太”(後更名為“戰略再平衡”)的全球戰略調整計畫,要把更多戰略資源和精力從世界其他地區調配到以東亞-西太平洋地區為核心的亞太地區。無論美國進行此番戰略調整的真實目的為何,有一點比較明確,那就是中國在美國此番戰略調整中的位置極其重要。眾所周知,美國的對台政策歷來都直接服務於其對華政策,進而服務於其亞太戰略和全球戰略。因此,考察美國此番戰略調整背景下的對台政策,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理解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亞太戰略乃至全球戰略。但從迄今美國方面發出的信號來看,其戰略調整背景下的對台政策為何,卻並非可以輕易得出結論。

  難以判斷的美國對台政策

  自奧巴馬政府宣示要實施戰略調整迄今,美方在對台政策上發出的信號並不一致。有些信號明顯是在“力挺”台灣,鼓勵台灣在美國的戰略調整中發揮重要作用;另外一些信號卻顯示出美國有意無意地忽視、甚至“怠慢”台灣,台灣在美國的新戰略中似乎可有可無。

  美國對台灣的鼓勵主要體現在美方軍政高層的一系列涉台言行上。2011年10月4日,當時主管東亞與太平洋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在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作證時指出,與台灣保持強有力的、多方面的非正式關係,並承諾保障台海和平穩定,是美國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新戰略的成功,需要美國在處理美台非官方關係時保持連續性。坎貝爾還強調指出,與台灣的安全關係是美台關係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①在同一場聽證會上,美國國防部代理助理部長拉沃伊(Peter Lavoy)說得更具體、更直白。他認為,美國的亞太安全政策植根於“盟友、夥伴網絡+美國軍事存在”所構成的大框架,而美國對台安全政策是美國亞太政策的子政策。②

  同年11月10日,時任美國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在夏威夷“東西方中心”發表題為“美國的太平洋世紀”的演說,指出亞太地區將是今後美國外交戰略的重心,21世紀將是美國的太平洋世紀。希拉蕊還罕見地強調,台灣作為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美台之間擁有“堅實的關係”。希拉蕊是迄今為止把台灣議題與美國“重返亞太”戰略直接聯繫起來進行論述的美方官員層級最高者。

  在同一時期,美國商務部助理部長、能源部副部長、國際開發總署署長等高級官員相繼訪台,著力推動美台高層交流,借此顯示美國對台“戰略再保證”的決心。美國還繼續支持台灣“有意義”地參與國際組織、商討美台“貿易與投資框架協議”(TIFA)和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等。

  若僅從上述表象來看,美國似乎確實已把台灣當作實施“重返亞太”戰略的一顆重要棋子。但也有另外一些重要事實並不支持這個結論。例如,奧巴馬政府發表於2010年5月1日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只在短短的一句話裏提到台灣:“我們將繼續鼓勵中國大陸和台灣之間關係的緩和”。③2012年1月5日由美國國防部發表的題為《維護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事項》(戰略界人士稱之為美國的“新軍事戰略指南”)的重要文件,對台灣隻字未提。台灣在美國的新軍事戰略、特別是在“空海一體戰”與“聯合作戰介入概念”方面可以扮演何種角色,在美國官方無論是白宮、國務院還是國防部的政策宣示中,都沒有給予明確闡釋。

  此外,美國官方文件在提到加強與亞太地區盟友的關係、或要求該地區盟友發揮配合作用時,經常提到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泰國、菲律賓等傳統盟友,台灣卻總是“榜上無名”。

  至於上述其他事態,如美台高層來往、美方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商討美台TIFA、對台有限軍售等舉措,其實新意不大,因為在奧巴馬上任之前,美台之間的上述多數互動議題業已存在。此外,台灣迄今並未獲准加入TPP談判,更多的是台灣內部在探討加入的可能性,同時試探美國的態度,而美國卻不置可否。上述事實讓一貫持謹慎態度的觀察家們對戰略調整背景下的美國對台政策難下定論。

  進入2012年以來,東亞海域形勢日益嚴峻,大陸、台灣與日本兩國三方圍繞釣魚島問題的博弈猶如一出高潮迭起的大戲。兩岸之間關於要不要聯手保釣的爭論、大陸與日本的公務船在釣魚島海域的對抗、台灣與日本的公務船互射水炮的戲劇性場面、事先並不被看好但最終取得重大突破的台日漁業談判,都成為這出大戲的重要片斷。2013年5月9日,又發生菲律賓公務船在台菲爭議海域射殺台灣漁民的惡性事件,拉拉扯扯好幾個月才算收場。無論是台日釣魚島爭端,還是台菲漁業衝突,美國的身影都清晰可見。美台雙方在這兩場糾紛中如何互動,尤其是美國扮演何種角色,就成為我們觀察美國戰略調整背景下對台政策的兩個難得案例。

  美國對台日爭端的干預

  自1970年代初期釣魚島爭端產生以來的相當長時期裏,台當局的立場甚至比大陸官方還強硬,但由於台當局與日本之間實力懸殊,無法採取與其強硬立場相對應的有效行動。在李登輝和陳水扁當政時期,台當局主要出於分裂主義目的,在釣魚島主權立場上大幅退縮,甚至提出“釣魚島屬於台灣,不屬於中國”的“台獨”立場。2008年5月馬英九上任後,台當局在很大程度上恢復強硬姿態,這表現在台當局多次在台北和東京對日強硬交涉,兩次因為釣魚島問題而召回駐日代表,曾迫使日方就“聯合號”事件(2008年6月)向台灣當事人道歉並賠償,甚至發生台日雙方船隻在釣魚島海域互射水炮的經典事件(2012年9月)。

  台當局的這些對日強硬姿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島內多數民眾的期待,但對於正在實施戰略調整、需要有效整合區域內同盟資源的美國來說,無疑是個消極因素。眾所周知,日本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戰略盟友,而台灣當局長期以來也是美國執行對華政策和亞太戰略的得力工具,2011年11月又被希拉蕊封為美國“重要的安全與經濟夥伴”。如果盟友之間發生摩擦、甚至衝突,勢必造成美國這個盟主的困擾,不利於同盟體系的穩定,也不利於同盟資源的整合。在此情況下,美國“適時”出手,以不同形式對台日雙方都施加了壓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