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專論:兩岸關係中義、利之辨與辯的探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12-27 01:34:53  


兩岸關係除了要有利之外,也必須要有義,要有情有義,要合情合理,既不能背祖忘宗、數典忘祖。
  中評社台北12月27日電(評論員 劉性仁)兩岸關係發展至今,雖簽訂十八項協議,兩岸對話二軌機制接觸頻繁,有效運作,台北會談是成功之例,大陸舉辦多項研討會亦達到交流溝通的目的;但兩岸許多本質性的問題都無法從根本中得到解決,致使互信及認同始終無法突破,令人不得不憂心,企圖尋找突破之點,回顧過去先聖先賢是如何面對處理問題,因此本文企圖從“義”及“利”的角度,從中華文化里的智慧,“義”與“利”之分辨及分辯來探討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究竟如何擺盪在“義”、“利”之間?是要重“義”輕“利”?還是要重“利”輕“義”?還是要“義”、“利”並重?還是要不重“義”、不重“利”?取向的選擇,將會左右兩岸的態度,更會影響兩岸關係未來的走向與發展,對兩岸間的互信與認同產生莫大的作用。
 
  一、老祖宗的智慧:儒家思想中的義利關係
 
  儒家文化中處處論及義利關係。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君子與小人之差別,就在於看一個人究竟在乎的是什麼?他追求的目標是什麼?對於君子而言,賺錢並不是目的,其所追求的就是一種自我提升與心靈的凈化,是理想道德的追求及法治禮俗的規範,在於合宜的行為;嘗試在民族大義的脈絡當中找尋。而一般的凡夫俗子,則在於利的追求,為了求利而可以不擇手段,儘管犧牲義,也要不顧一切的追求利,而此利是私人之利而非公共利益。“義”、“利”之分辨與爭辯,從古至今都一直存在著。
 
  孔子說過“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孟子同樣也強調“義”,他認為“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至於《大學》說的“德者,本也;財者,末也”,更說明義先於利不可顛倒。
 
  儒家思想之所以強調義而輕利,並非唱高調,打高空,之所以將道義置於優先於利的地位,一來與中國自古重農抑商有關,一來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節欲及教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試想現代社會、國家、民族、個人好,倘若道義淪喪,大家一味追求利,那麼誰來當傻子?誰來替國家民族求大義?那麼將會變成俗不可耐。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