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社的風骨與新聞專業主義
http://www.CRNTT.com   2021-06-26 00:29:52


郭偉峰(左二)與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在一起。
  中評社╱題:中評社的風骨與新聞專業主義 作者:郭偉峰(香港),中評智庫基金會董事長、中國評論通訊社社長

  【摘要】中國評論通訊社應該是一個有風骨的新聞媒體,這是我們的理想,也是我們的追求,更是我們的實踐。

  一、中評社的風骨

  風骨可以解釋為剛正的氣概;頑強的風度、氣質。風骨用來品評人物,始於漢末,魏晉以後曾廣泛流行,如《宋書·武帝紀》稱劉裕“風骨奇特”,《世說新語·賞譽門》劉孝標注引《晉安帝紀》稱王羲之“風骨清舉”,《南史·蔡撙傳》稱蔡撙“風骨鯁正”等。當時所謂風骨,一般指人的神氣風度方面的特點而言。這一品評人物的概念,不久即為文論和畫論所採用。劉勰是最早將風骨概念用於對文章的品評的,他的巨著《文心雕龍》就有風骨一章。中評社的風骨不是僅僅指一個人,而是指一群人,包括這群人是如何做事,如何寫文章的。中評社的風骨主要表現在哪幾個方面呢?

  第一,風骨鯁正:鯁正就是剛正、正直的意思,這是風骨的骨,沒有剛正、正直的內涵,風骨就成了風格或者風流。在兩岸及港澳輿論場,中評社的剛正、正直的內涵體現在嚴格守護著端正的新聞道德與新聞倫理,有高標準高要求,擁有公信力。可以說,中評社堅守傳統的新聞媒體底線不動搖,堅持客觀公正理念原則不動搖,堅持以和為貴的理想不動搖。在剛正、正直的基礎上與受眾互動。

  第二,風骨清舉:汪道涵會長在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伊始就告誡我們“要做到‘四不沾靠’”,言下之意就是不要去巴結各方勢力。就是在“四不沾靠”思想的的指導下,中評社從來不為哪一個方面的勢力使用、利用。風骨清舉的清舉有清明公正的意思,要做到清明公正,首要條件就是不為不公之人、不公之勢力利用。中評社在兩岸之間從來沒有成為哪一個派系的輿論打手,中評社人更是不求官不求財,守得住寂寞,堅持發揮清明公正的輿論力量,才有今天的風骨清舉。

  第三,風骨之力:南北朝的文論家劉勰在《文心彫龍·風骨》中如是說:故練於骨者,析辭必精;深乎風者,述情必顯。捶字堅而難移,結響凝而不滯,此風骨之力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懂得怎樣使文章有骨力的作者,文辭一定選擇得精當;懂得怎樣使文章有教化作用的作者,思想感情必然能抒寫得顯豁。文字運用得準確而不能改易,作品發生的影響牢固而沒有止境:這就是講究風教與骨力的功效”。中評社的風骨之力就是要有影響社會輿論的實力,之中要有思想的高度,要有撥亂反正的責任,要有輿論引導的功能。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名的“建安風骨”之論。建安為漢獻帝年號(196-220),以曹操三父子為代表的創作反映了社會的動亂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時,又表現了統一天下的理想和壯志。魏國統治者曹氏父子都愛好和獎勵文學,招攬文士,在他們周圍聚集了眾多作家。他們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掀起一個詩歌高潮。其主要特點是意境宏大、格調高昂,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個性特徵,呈現出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構成了“建安風骨”(也叫“漢魏風骨”)這一時代風格。

  中評社的風骨如果有什麼時代特點的話,那就是懷有國家完全統一與民族復興的理想和壯志,有宏大的意境、高昂的格調。中評社要團結所有有識之士,為時代發聲。

  二、中評社要有成為“文筆之鳴鳳”的志氣

  劉勰在《文心彫龍·風骨》有一段關於野雞、老鷹、鳳凰的高論,非常有意思:“夫翬翟備色,而翾翥百步,肌豐而力沈也。鷹隼乏采,而翰飛戾天,骨勁而氣猛也。文章才力,有似於此。若風骨乏采,則鷙集翰林;采乏風骨,則雉竄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筆之鳴鳳也。”翻譯成白話文就是這樣:“野雞有著不同色彩的羽毛,但最多衹飛一百步,那是由於肌肉過多而力量缺乏。老鷹沒有什麼彩色,卻能一飛衝天,那是由於骨骼強壯而氣概雄健。創作的才華和能力,也和這差不多。如果文章寫得既在內容上能起風教作用,而又在文句上富有骨力,但是缺少辭采,那好像是飛集文壇的老鷹;如果衹有辭采而缺乏教化作用和骨力,就恰像文壇上亂跑的野雞。衹有既具備動人的辭采,又富於感化作用和骨力的作品,才算是文章中的鳳凰”。

  古為今用,劉勰這段高論予今天的中評社現實的啟示:在兩岸關係及港澳輿論場,中評社怎樣才能修煉成“文筆之鳴鳳”?要從三個方面下功夫。

  啟示一:即使擁有超大量的新聞資訊,卻沒有輿論引導的實力,也就無法發揮新聞媒體的社會作用。現在網絡媒體的主要興趣在於匯聚信息,尤其是自媒體時代,任由個人的信息滋生,資訊雖然非常豐富,但大多數都好像是沒有整理過的野草地,茂密的野草中,卻是成果的荒蕪。所以,我們經常看得到非常龐大的資訊平台,卻完全無法塑造出自己的輿論影響力,在大是大非面前,也就是一隻起不到作用的野雞。這是中評社的大忌,中評社如果肥膘太多而無骨力,將會一無是處。

  啟示二:即使承擔社會責任的新聞媒體,也必須懂得順勢而為,這樣才能獲得主流媒體的影響力。劉勰的“老鷹說”告訴我們,有宏圖壯志,又有能力固然好,但是在形式上一成不變,也很難獲得更多人的關注。老鷹飛得很高,但是遠離了受眾,這樣也不行的。現在紙媒出現了將亡之態,原因就在於無法與受眾互動,遠離了受眾為中心的大趨勢。所以,光有骨也不行,必須善於駕馭風,風對中評社而言,就是順時代潮流之意。中評社是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初誕生的,現在更要御風而動。

  啟示三:要承擔社會責任,也要獲得受眾的重視,這樣的新聞媒體才能成為思想輿論的領先者。“文筆之鳴鳳”是劉勰提出的最高境界,對中評社而言,這就是一個形神兼備,有遠大理想,又能夠獲得廣大受眾關注支持的最高的新聞媒體境界。堅持原則,又能引發受眾共鳴,達到凝聚共識的效果,最後為民族復興做出實實在在的貢獻,實現汪道涵會長提出的“共同締造論”之最高境界。毋庸諱言,儘管中國評論實踐了24年之久,要達到這樣的境界,還是差得很遠,然而,我們永遠不會洩氣,也不會放棄,一直在追求的跋涉中。

  三、中評社記者的素質

  中評社的風骨離不開記者的高素質。新聞記者應具備的業務素質包括:不斷學習的習慣、追求真相的執著、客觀公正的態度、準確樸實的文風、甘於吃苦的精神、豐富廣博的學識、寬容善良的情懷、尚儉守德的品格。亟須強化的四種素質包括:法律素質、獲取信息能力、專業化素質、人文素養。我認為這些說法都是對的。

  美國的新聞理論中,也非常看重記者需要具備的素質。如美國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梅爾文·門徹在《新聞報道與寫作》一書中說:記者的素質包括:“堅持不懈;公正;知識面廣;進取心;勇敢;富有同情心。”美國田納西大學新聞學教授、傳播學院榮休院長凱利·萊特爾在《全能記者必備》一書中說:“對一個記者來說,最重要的素質——除了寫作的欲望和能力外,也許就是永不滿足的好奇心、靈活及隨和的個性、善於總結經驗的本領、在截稿期限壓力下工作的氣質和接受客觀事實的寬容心。記者還必須胸懷大志、生氣勃勃、意志堅定,而且首要的是能約束自我。”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總編輯理查德·卡塔尼總結了職業新聞記者應當具備的素質,包括:獨立、高產、細緻、願作榜樣、通才、權威性、進取心、樂於助人、視野開闊、敏感、深思熟慮、自信、有個性、直覺感強、可教、無私、責任感強、活躍、有條不紊。

  總而言之,專業記者的素質被提到了很高的要求層次,在我看來,無論記者的素質要求有多少,但是衹要有這麼一條出現了,這個人就不具備做記者的任何素質,那就是:沒有社會道德感。對社會每個成員來說,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主觀上都要認真地選擇自己行為的動機,考慮行為的後果。道德責任,反映了社會發展客觀規律和道德原則規範。自覺遵守和履行自己在各方面所承擔的道德責任,是每個人應具有的品質。履行道德責任,要靠內心信念和高度的道德責任感。沒有社會道德感,就沒有了記者的所有素質。除此之外,中評社對記者還有四項要求:

  第一,中評社記者應是使命型的記者。沒有使命的新聞媒體,很多會淪爲獵奇牟利的媒體,這樣的媒體中當然就不存在記者的使命感。正如我反復強調的那樣,中評社是有初心、有使命的新聞媒體,為民族復興、國家完全統一發揮新聞傳播的力量,這就是最簡明扼要的中評社的時代使命描述。中評社不必拘泥某一個政治概念或者某一段政策主張,應該以國家與民族最大利益為依歸。中評社在傳播過程中,針對各種時事新聞,必須具備如下的採訪編輯原則:其一,互利共贏,用和平發展總的指導思想來衡量新聞重要性。其二,價值共享,重視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融價值。其三,包容共生,包容兩岸及港澳同胞之間的感情。一個偉大的民族當然具有偉大的智慧,傳播智慧,也是使命。百年未見之大時代、大變革的“未來”已來,中評社要抓住時代機遇,參與到過程之中。在這樣的平台上,中評社的記者一定是有使命感的記者。

  第二,中評社記者應是思想型的記者。中評社是一個智庫媒體,長期以來為兩岸關係進行理論創新,開拓與發揮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力量,所以中評社的記者工作不僅僅是簡單的新聞記錄,必須承擔思想的傳播者角色。所謂思想型,就是有思想、有思考、有觀點、有主意,有見解、有洞察能力,廣泛關注各種社會現象並深入剖析之,是有創造性的思考者,對新事物有吸收的能力。有思想的記者的新聞作品才能有深度有力度,才能對社會發展具有引導力。

  第三,中評社記者應是道德型的記者。記者要有職業道德,而中評社記者要有更大的追求,中華傳統的道德理想“仁”,就是中評社記者追求的道德目標。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我們希望在國家完全統一進程中,堅守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立場原則,拒絕非正義、不道德的戰爭,遏止兩岸陷入萬劫不復境地的一切危機。

  第四,中評社記者應是專家型的記者。記者不是簡單記錄文字的工具,衹有成為專家型的記者,才能把與歷史同行的工作精神發揮到淋漓盡致。中評社培養的優秀人才,既是記者,又是智庫專家,有採訪實踐能力,也有理論創新能力。中評社記者不應該是平庸之輩,而要做能夠影響時代的人,在媒體大變化的時代中共同努力,勇於承擔、善於創新,做出最亮眼的成績,成為兩岸及港澳新聞界的傳奇。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