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興建蘇花高與否被政客操縱成民粹情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27 10:22:57  


  中評社香港4月27日電/究竟該不該建蘇花高?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論指出,最近爭議已有愈見擴大的趨勢,原本還只是“環保論述”與花蓮在地“發展論述”的衝突,最近被扯進民進黨“總統”初選的議題交鋒之後,等於滲進了選票的考量,問題開始變得複雜,蘇花高興建與否也逐漸演成“政治論述”。特別是“黨團要對環評委員施壓”、“反蘇花高是北部人觀點”等說法出爐後,問題的爭執已冒出了情緒與火氣,如果聽任蘇花高的問題演成建或不建的是非題,而不是多元方案的選擇題,最後結局很有可能各方都是輸家。

  花蓮地方人士會對不建蘇花高“心生不平”,完全可以理解,坐擁台灣最優質的好山好水,常被稱頌為台灣的人間淨土,但實際居民的處境卻宛如“次等國民”,不僅各項競爭力數據都落後其它縣市,許多重大建設也一直都缺乏中央關愛的眼神,而許多人會擔憂花蓮的環境生態遭到破壞,卻並不太關注花蓮在地人的生計前景。因而蘇花高爭議所凸顯出問題的另一面,何嘗不是花蓮人對建設與發展長期落後的反彈?而也就是這種心理背景,很容易被政客操縱成民粹情緒,而問題的解決最終如果導到這個方向上,很可能就像現在的樂生案一樣,陷入進退維谷的兩難境地。

  先回歸到問題的基本面,蘇花高不論糾纏多少政治爭議,它終究還是整個台灣土地規劃問題的一環,而如今也惟有再回歸到這個層次上,才能重啟理性討論的空間。時報文教基金會日前曾邀集學者專家進行座談,把這個問題做了相當清楚的呈現,而其中所傳達的重要訊息之一,即是千萬別再把蘇花高的問題,簡化成建或不建的對立論述,因為這是在激化議題,不是在解決問題。

  社論指出,耐人尋味的是,蘇花高這幾年之所以一直停留在選舉政見的層次上,始終未能發展成實際的政策,主因之一正是來自於官方本身的調查與評估。例如“行政院”去年所研擬的土地復育策略方案中,已經清楚詳列蘇花高所使用的土地,從高海拔山坡地到低海拔山坡地,全都位在環境敏感地帶。而“行政院”的土地規劃研究計劃案中,針對蘇花高對生態的衝擊,更是明列包括汙染與二氧化碳排放量等六大負面影響;至於環保署已經完成的政策環境影響評估,結論也是蘇花高對環境衝擊太大,根本“不宜採行”。曾擔任交通部蘇花高環境影響評估召集人的歐陽嶠暉更是直指蘇花高不宜開發的兩大理由,一是在短短的八十九公里密集開挖十一個隧道,將整個切斷東部的地下水脈,讓幾千年累積的地下水在一二十年內全流光,二是用路人在這麼密集的隧道中頻繁進出,風險實在難以評估。

  換言之,如今對蘇花高興建持保留立場的,並不全是來自民間環保人士,而是行政部門自己砸下大筆經費邀集專家所做的評估報告,這些評估報告當然不是拿來純供觀賞用的,也不是執政黨“立院”黨團胡亂施壓就可以修改結論的,否則要環境影響評估幹嘛?問題是行政部門早就得知了這個結論,幾年下來既未積極對花蓮地方人士進行說服溝通,更未積極推動其它替代方案,反而是每回一碰到選舉,就立刻將蘇花高變成一個口號,一個政策支票。幾年下來,花蓮人等不到別的,當然只有抓緊蘇花高興建議題了。不諱言說,演成今天這個局面,執政高層以選舉為考量的民粹操作手法,絕對難辭其咎。 

  而只要嘗試跳出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就可知道蘇花高的興建問題根本可以不必是“是非題”。今天為了保護東部環境生態而讓花蓮人永陷“次等國民”的處境當然不公平,而為了興建蘇花高讓花蓮人承擔“破壞環境”的罵名也同樣不公平。今天問題的重點應該是:如果一定要建蘇花高,那麼先前縝密做出的環境影響評估結論怎麼辦?從此拋在一旁,不必理會嗎?還是全依執政黨團的壓力修改結論?能這麼做嗎?如果確定不建蘇花高,那麼替代方案又是什麼?譬如說經建會曾有“東部領航計劃”,為什麼從不拿出來讓花蓮人看一看?如果同樣規模的預算資源,可以投在改善花蓮現有交通與建設上,讓花蓮人繼續享有那塊人間淨土,又能擺脫“次等國民”的處境,誰說花蓮的遠景只能押在興建蘇花高唯一的選擇上?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